340万人拼国考,只有看懂学历的本质,才能明白社会为什么内卷

罗sir财话 2024-11-05 17:50:49

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够成为人上人。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人都深刻感受到了就业求职的不易,尤其是和过去几年相比的话,这个趋势明显变得艰难得多。

当个体遇到挫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先找自己的问题,其二就是从外部因素找问题。

自己的问题很简单,无非是不够吃苦、学历不够高,亦或是对方不是自己的菜。但外部的问题,归因起来就要复杂得多。

例如,很多人都喜欢把就业难归因为人口太多导致的;把今天的内卷归结为人口太多,但答案可能并非如此。

在刚刚过去的国考报名,最能够反映问题。

根据统计,今年国考报考人数比去年增加了34万人,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各地财政紧张的大背景下,国考热反映了什么现象?

国考,其实是很多人的最后一个方案。

国考越热,就业市场反而越冷。

这背后是求职者的求稳心态。国考热是因为它相对公平,尽管也有学历上的差别,地缘上的差别,但试题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年轻人选择报名国考,其实是趋利避害的选择。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说明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还在加大。

学历的本质是什么?

小时候读书,在父母老师的熏陶下,很多人都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但今天来看,一个社会里价值观太过单一和趋同,本身可能就是有问题的。

有的人就是天生不爱读书,有的人就是天生不爱考试,但这样的人,是被整个考试体系摒弃在外的。

从中考开始,一拨人就已经被摒弃在外了,这是教育系统的第一次往外大规模甩人;第二次则是发生在高考。

客观来说,今天所有的本科毕业生,他们都是教育系统筛选出来的“优胜者”。

如果放在十年前二十年前,这批优胜者能够吃到天量的社会资源,他们能够进入大公司、大企业,并大概率可能会成为公司的中流砥柱。

但今天不同了,尽管应试教育依然还在筛选人才,但社会资源已经明显不够用了,尤其是从扩招之后,这个趋势变得愈发显著。

于是我们看到,在稀缺的社会资源之下,过去本科毕业已经不够用了,现在还要985/211,还要硕博连读,甚至还要看海外留学资历。

在一个过分单一的价值观体系之下,必定会造成一个社会非常功利性的现实主义考量。

什么热就选择什么,哪里是风口,就站在哪里。

但经济学家熊彼得早在20世纪初就告诫我们,如果所有的公司都一头扎进一个看起来投资回报率很高的行业里,那么等这些产品上市后,一定会亏得底掉。

答案也很简单,一个行业的风口背后的确是机会,但大量的玩家一旦涌入,就会造成资源的耗散和供需失衡,最终会导致原本利润奇高的产品,变得廉价甚至是亏损。

汽车行业是这样,本科生也是这样。

明知山有虎,为什么还偏向虎山行?

这是因为哪怕所有人都知道内卷,都知道机会渺茫,但他依然非常具有吸引力;正如我们都知道本科学历不断贬值,一个孩子可能真的学不进去对读书没兴趣,为什么还要让他学?

因为只有读书最有前途,其他的都是“下品”。只有吃苦,才能够成为人上人。

价值观单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收入上的单一,也反过来强化了这一点。

所有的体力劳动者,都不会有太高的收入;现实也倒逼父母、学生努力朝着那个单一的价值观涌入,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国考也是这样。最近几年每年报考国考的人数都以几十万人数增长,这背后反映的就是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正在加大,人们的不安感正在加深,催生出了一大批人对铁饭碗的热衷。

铁饭碗未必见得薪资高,但铁饭碗一定稳定,他们收入稳定、福利稳定、上班时间也很稳定。

成功就是一个模板,尤其是在今天的宏观经济下,一个人的成功就意味着本科毕业、拿到一个铁饭碗,这种单一的成功模式,反过来其实也歧视了其他行业和那些劳动工作。

从2020年到2025年,国考招录人数依次为:2.42万、2.57万、3.12万、3.71万、3.96万、3.97万,从趋势来看,国考招录人数在急剧放缓。

2025年国考招录人数只是略有增幅,华图教育首席研究员刘有珍在接受《界面》采访时就认为,国考招录规模未来有望维持在每年3.95万人左右。

一方面是国考招录岗位放缓,但另一方面是国考报名人数越来越高,今年增加了34万人报名,但对应的招录人数增加则非常微弱。

在地方债务压力加大的情况,未来国考招录也不会增长太多。

从今年招录的岗位分布上也能够看到这一点。

今年新招录的岗位中,税务系统占比最高,达到了58%,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在国外,国考招录“无人问津”,但在国内,国考招录一年比一年火热,这个现象本身,就说明了体制内外的差异巨大且悬殊。

这也揭示了另外一个现象,内卷为什么会内卷?不是因为人口太多导致内卷,而是因为单一的价值观成功体系,导致所有人全部挤在一个行业里竞争,在资源有限稀缺的情况下,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

当然,消费市场的萎靡,也是导致内卷的另一个主因。

我们需要反对内卷,但最终内卷的问题可能还出在教育上面。它自下而上,形成了一个从教育到社会的闭环。

北大教授林小英此前在《十三邀》上接受许知远访谈,这期内容看了让我感触颇深,节目快结束的时候,团队的摄影指导问了林小英一个问题:一个正常社会的孩子,他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林小英的回答振聋发聩。

林小英说,基础教育要完成两个使命。一个是基础性,一个是预备性;基础性是要为一个人的一生打基础所练就的东西,这无法用一个分数来表达,当人吃饱了穿暖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玩,会玩才能够幻化出一个领域。

但现在我们玩的本领有吗?三天没有手机,很多人就受不了,我们不会随便瞎走,不会玩泥巴,玩是很难演化成某一个科目的。另一个基础性就是死亡,很多东西终将消失,我们需要建构一个观念和理解,去理解死亡。

如果人一生只是为了谋生,那么很难幸福;不为谋生做的事情越多,人的一生就越幸福。

基础教育第二个特点就是预备性。第一次教育系统开始往外大量甩人,就是中考以后。但我们几乎没有为这些人做准备,很多孩子初中毕业以后,还不到十八岁,他们能做什么呢?

我们的教育价值观很明显,就是考试就是分数,但那些四分之三的孩子,没有得到预备性的承认。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个过分单一价值的体系,它扼杀了人的多样性,扼杀了一个孩子阶段的可能性,当这种价值观影响着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就业的时候,所有人追求的成功性,就会带来一个巨大的内卷形态。

所有人都想要上车,但车上的座位有限,怎么办?

多样性的重要,在此刻应当被体现,更应当得到重视。

不读书读不进去书,就一定没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吗?当然不是。我们需要引入更多社会资源到其他方面,而不仅仅只是高学历的人才方面。

我们需要引导并重新分配不同群体的收入机制,建构一个相对平衡的收入分配体系,当收入不再是影响学历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的时候,我们的价值观体系,才有机会真正被多样性的东西所看见。

就眼下来看,它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3 阅读:380
评论列表
  • 2024-11-07 09:04

    这次同意小编的观点。

  • 2024-11-06 11:14

    十年寒窗苦读少年志只为考公!科学的尽头是进体制!

罗sir财话

简介: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