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两句诗看上去“自相矛盾”,实际上却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如今这个新时代又有新的含义和理解。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封建时代以帝王为首的统治者向老百姓发出的号召,号召世人要重视读书,把读书入仕看得高于一切。作为封建帝王,自然是希望天下英才都能读书入仕,从中源源不断涌现出朝廷可用之才。所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诗是得到帝王认可并充分肯定的,才得以广泛提倡,才得以深入人心。
范仲淹剧照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诗反映了封建时代人们对“读书入仕”的向往和憧憬。古代“士农工商”为百业之总称,所有的行业总归就是“士农工商”四大类,而其中“士”为其首,可见世人把“入仕”看作是最高贵的职业。而要入仕,唯一的途径就是“苦读诗书”,所以才会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历史上许多名臣,无不是走“读书入仕”这条路,比如北宋名臣范仲淹。
吴敬梓塑像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杂感》一诗,诗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这首诗是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悟,通过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体悟,道出了古往今来读书人的辛酸,此句在自嘲的同时,亦寄寓了极大的悲愤力量。现在多用来形容读书人虽有满腹学问,可惜有志难伸的困境。
蒲松龄塑像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的是一旦入仕成功,则可享一世荣华富贵与盛名,但能够成功跨入这一步的实在只是万千读书人中的极少数,绝大多数的读书人终生无缘仕途。“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正是这绝大多数与仕途无缘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旦入仕失败,何去何从成了首当其冲的大问题。一方面,读书人清高,看不起“农工商”;另一方面,读书人全部的青春和精力都投入在读书之中,没有任何一技之长傍身,最多只能著书立说或者村学教书,所以大多数入仕失败的读书人一辈子都穷困潦倒,命运凄惨。比如吴敬梓、蒲松龄等等。
屠呦呦
以上说的都是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他们只有两条两极分化的出路和处境:一条是成功入仕,一辈子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一条是入仕失败,百无一用,穷困潦倒。到了我们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两句诗的时代背景已经完全不同了,读书人的出路已经非常多样化了,不会再像封建时代只能依靠“读书入仕”寻找出路。同样的,读书人在这个时代再也不会是“百无一用”了,只要是真正的读书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知识就能改变人的命运。读书人之中涌现出了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涌现出了马云这样的企业家,也涌现出了景海鹏这样的杰出航天员。
景海鹏
不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两句诗对当下的我们仍旧具有非常现实的启示意义。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启示意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启示意义在于,这句话告诫我们,要重视读书,重视知识的力量,要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当下的我们除了可以“读书入仕”,还可以经商、搞研究、创业、著书立说等等的出路,但不管是“入仕”还是经商、搞研究、创业、著书立说,所有的出路都必须要有文化知识作为基础和条件。难以想象一个文盲能在某个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或者说,即便是文盲在某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如果他重视读书,有一定的文化做基础,或许他的成就能够更大。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启示意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启示意义在于,我们在高度重视读书的同时,又要防止自己跌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把读书看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认为读书了,想要的一切自然而然就从天而降。实际上,读书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一个前提条件,更多的还是要靠后天的努力奋斗。至于那些“读死书”、“死读书”的人,就更加错上加错了。要知道,读书是为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加以运用,否则读再多书都白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