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除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 2025 年开始,未来五年竟然都没有大年三十!这可让不少人感到好奇,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通常,我们都认为大年三十就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它承载着无数的回忆和浓浓的年味,是整个春节期间极为重要的一天。民间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岁除、除夕、除夜等,它是中国汉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共同构成了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贴年红、燃放爆竹、挂灯笼、吃年夜饭、发压岁钱、守岁,热闹非凡,人们用这些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也借此回顾旧岁、憧憬新年。
可今年的除夕却有些 “特别”,2025 年 1 月 28 日迎来除夕,这一天不是年三十,而是腊月二十九。而且从日历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未来五年,除夕都将落在腊月二十九。这背后的原因,和我国现行所用的传统历法 —— 农历的编算规则息息相关。

在农历中,每个月的初始日,即农历初一被称为朔日。从一个朔到下一个朔之间的间隔就是农历的一个月,被称为朔望月。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平均周期大约为 29.53 天。基于这个特性,农历月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有 30 天,小月则是 29 天。如果腊月正巧碰上农历小月,大年三十就会 “缺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与后勤中心副主任王科超表示,两个腊月之间会间隔 12 个月,遇到闰年的时候会间隔 13 个月,所以腊月连续出现小月的情况也是正常的。
虽然未来五年没有大年三十,但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不管是腊月二十九还是腊月三十,作为传统节日的除夕一直都在,它所承载的情感和意义从未改变。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守岁的温馨场景不会变,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美好期盼也不会变。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年三十起初并不是一个喜庆节日,它与先秦时期的腊祭有关。周、秦时期每年年底,皇宫里要举行 “大雄” 仪式,击鼓驱逐疫病之鬼,所以也叫 “逐除”。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时期周处的《风土记》等文献。唐朝时傩祭发展至顶峰,元代之后,傩祭渐微,渐渐衍变为傩戏,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然保存着一些完整的傩戏。

如今,随着海外华侨的增多,大年三十和春节一起逐渐被其他国家认同,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菲律宾等 20 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把除夕与春节定为整体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这一节日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多彩文化的同时,也逐渐在海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未来五年没有大年三十,这只是农历历法的一种正常现象。它让我们在感受传统节日氛围的同时,也对古老的历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无论有没有大年三十,除夕的温暖和亲情都将永远陪伴着我们,让我们一起期待即将到来的春节,迎接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