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开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航拍照片:
【长江水域出现的鱼群】
这是2023年在长江三峡区域拍到的画面,这些鱼的种类主要是鳡鱼和鲢鳙,看个头一个赛一个地大,图中的一些鳡鱼体长已经超过2米,体重估计已经达到了上百斤。
密密麻麻的大鱼在水中浮浮游游,好不壮观。
但也有很多人看到这个场面非常忧心,因为长江三峡区域一直处于禁渔状态,鳡鱼又属于肉食性鱼,如果不能把这些“大老虎”——吃肉的鳡鱼捞走一部分,恐怕到时候江里的其他小鱼没有容身之地了。
【鱼群中的鳡鱼】
届时长江生态必然会遭受重大打击。那么这样的想法正确吗?
入侵物种?本土生物!网友们的担心不无道理,毕竟随着大家的意识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了解到了入侵物种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危害。
诸如鳄雀鳝、巴西龟、清道夫、一枝黄花、菟丝子等生物入侵环境,造成生态崩塌的新闻数不胜数。
【鳄雀鳝】
其中最常见也最让人觉得恶心的当属福寿螺。
不过鳡鱼虽然靠捕食其他鱼类生存,其身量、长相也让人觉得有些害怕,但是它们并不是入侵物种。
鳡鱼在我国的历史久、分布广,从东南到东北的平原地区,各个水系里都有鳡鱼出没。它们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中上层,虽然个头大,但却行动迅猛,是捕猎的好手。
【鳡鱼和普通鱼大小对比】
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鳡鱼的记载,煮食鳡鱼被认为能健脾益胃,止呕吐。
关键鳡鱼的肉质嫩,味道鲜美且份量还大,是公认的高档淡水经济鱼(插句题外话,能吃、好吃的生物在中国就不可能泛滥)。
【鳡鱼肉】
不过鳡鱼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很高,近几十年来,因为水利工程的实施,和水域环境的恶化,鳡鱼的数量急速下降,后来除了长江水系还偶尔能看鳡鱼,其他水系的鳡鱼基本绝迹。
十年禁渔虽然长江是母亲河,水资源、水产滋养了中国人几千年,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水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连带着捕鱼的渔船也越来越多。
【长江渔船】
这么多年的高强度开发利用,以及水污染,也让长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许多的鱼类水产数量锐减,甚至长江白鲟等物种直接灭绝。
还有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鲥鱼等也一度在灭绝的边缘徘徊。
【长江江豚】
为了能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保护长江渔业资源,于是我国从2003年开始实施分时段禁渔,每年都会在鱼类繁殖的季节,进行3-4个月的禁渔。
但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每年7月1日解禁后,憋了许久的渔船一股脑地冲进长江捕鱼,休养生息几个月的成果,还不够每年后半年的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最后经过调查研究,专家提议设定较长时间的全面禁渔,期间严禁捕捞任何鱼类,我国采纳了这个提议,于2021年1月1日0时开始,实施“十年禁渔”,让长江里的动物们,好好地休养生息。
【重庆·长江沿江地区的“十年禁渔”活动分会场】
在禁渔期,自然也不能到长江里捕捞鳡鱼。
鳡鱼种群的壮大会不会对其他鱼类有危险?自从长江流域严格实施禁渔后,江中的鱼类真正得到了繁衍的喘息,长江支流下的浙江苕溪中,也出现了已经30年没看到过的鳡鱼。
而三峡大坝区域的水量多,各类水草丰富,各种鱼群的种类也多,所以鳡鱼这种掠食性鱼增多也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长江鱼群】
不过,因为大家都知道鳡鱼吃肉,那些100多斤的成年鳡鱼,更是一天就要吃下30斤其他小鱼,所以人们才担心鳡鱼这种没有天敌的鱼类,会把长江领域的鱼给吃光。
捕食者增多,必然会对被捕食者造成影响,但更要注意的是,生态环境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条件下,生态环境能够自己保持动态平衡。
生物学里,一个种群的的数量变化呈“S”型。
【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以鳡鱼为例,当环境适宜时,鳡鱼数量增长会变快,鳡鱼种群的数量也会急速增多(图中K/2的位置),但当鳡鱼的数量到达一定的数值时(图中K的位置),受到环境、食物影响,就不会再继续增长。
用大白话说,就是因为长期禁渔、环境改善,长江里的水草、浮游动物的数量增多,于是以这些东西为食的鱼虾也会相应增多,连带着以鱼虾为食的鳡鱼也会增多。
【鳡鱼】
但水草供不应求,不够鱼虾吃的时候,部分不强壮、老弱病残的鱼虾会被饿死,整体数量就会减少;
而鱼虾数量减少,鳡鱼的食物来源也变少了,其中的老弱病残也会被饿死。
不过此时因为鱼虾数量降低,水草的数量又得以恢复,鱼虾数量又会迎来下一轮爆发……
长江生态系统就是这样保持动态平衡的,几十亿年来,所有的生态系统也都是像这样运作的。
所以大家也不用担心长江里的野生鱼类会被鳡鱼赶尽杀绝。
【长江鱼群】
不过渔民在自家鱼塘中放鱼苗的时候,还是要好好甄别是否混入了鳡鱼,避免最后血本无归。
参考资料:
【1】长江保护法实施两周年,长江重庆段——天上鸟儿飞翔 水下鱼儿成群·重庆日报
【2】掠食性鳡鱼聚集三峡坝区!专家回应…·宜昌发布
【3】禁渔带来了什么?30年未见的“水老虎”鳡鱼重现苕溪!·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