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从“新闻国脸”到学术副校长,多重身份的使命与担当
近日,央视前《新闻联播》主播海霞再次引发公众关注。
据新京报政事儿综合消息,人民空军首任新闻发言人申进科撰文《海霞:“新闻国脸”是一辈子的形象和责任》,披露海霞被聘任为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为家乡学子深造播音主持专业提供支持。
这一消息不仅让人们对海霞的职业转型充满期待,也引发了对“新闻国脸”多重身份与责任的深刻思考。
“新闻国脸”的亲和与力量
海霞的名字,早已与《新闻联播》紧密相连。作为国内最权威、最正式、最全面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的主播被誉为“新闻国脸”,而海霞正是这一形象的杰出代表。
她的播报风格亲和而不失庄重,尤其是在播报歼-20、运-20等“大国佩剑”新闻时,柔中有刚,提振人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正如申进科在文章中所言:“新闻国脸”是一辈子的形象和责任。
海霞在镜头前的每一个语气、每一个表情、每一个重音,都是对新闻事件的具象表达。
她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为新闻行业树立了标杆。
从主播到学术副校长:职业转型的深意
2023年,海霞从《新闻联播》主播岗位转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播音员主持人管理中心副主任,开启了职业转型的新篇章。
如今,她又被聘任为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并继续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为播音主持专业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这一任命不仅体现了海霞在播音主持领域的深厚造诣,也彰显了她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支持。
河南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年来在学术领域不断发力,海霞的加入无疑将为学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注入新的活力。
多重身份的使命与担当
海霞的职业转型并非偶然,而是她多年积累与深思熟虑的结果。
除了学术副校长的身份,她还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她发起的“石榴籽计划”致力于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惠及数十万边疆和民族地区的学生,展现了她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情怀。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支持下,海霞还带领年轻播音员主持人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地,开展红色教育,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她认为,让年轻一代“又红又专”是播音主持教育的重要使命。
娱乐热评:海霞现象的启示
海霞的职业转型和多重身份,不仅是个人的成功,也为新闻行业和高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新闻主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社会的引领者。
在媒体融合的今天,如何用好“新闻国脸”的影响力,如何让传统媒体人在新格局中发挥作用,是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海霞的“五带一体”模式——带新秀、带学生、带乡村、带风气、带信心,为这一课题提供了生动的答案。
结语:责任与传承
从“新闻国脸”到学术副校长,海霞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传承的意义。
她的职业转型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时代的呼唤。
未来,期待海霞在教育事业和公益领域继续发光发热,为播音主持行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
海霞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她用行动告诉我们:无论身份如何变化,责任与担当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