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8月19日,陈赓将军迈着坚定的步伐跨过了鸭绿江,踏入了朝鲜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
映入他眼帘的是一种奇特而又令人揪心的景象:妇女们身着短衣长裙,在风中摇曳生姿,然而道路上却少见成年男性的身影,就像他在日记里写的那样,仿佛进入了一个女儿国。
战争的残酷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无情地吞噬着朝鲜的青壮年,只留下妇女们在后方艰难地维持着生活。
当时,朝鲜战争的局势已经十分严峻。
美国等联合国军的介入,朝鲜半岛战火不断蔓延,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边境安全。
中国毅然决定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陈赓将军奉命入朝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
他本应直接指挥第三兵团作战,然而彭德怀总司令却有着更深的考量。
彭德怀深知陈赓的军事才能,他希望陈赓能在志司发挥更大的作用。
9月10日,彭德怀不让陈赓去三兵团,而是将他留在志司工作。
这个决定在三兵团将士中引起了一阵不小的波动。
三兵团的将士们都对陈赓极为依赖,他就像三兵团的定海神针。
得知他不能回来,将士们纷纷表示“不满意”。
在的安抚下,战士们的心才稍稍安定下来。
陈赓心里也不好受,他暗自决定,在作战的时候一定要让志司特别注意关照三兵团。
在接任志愿军司令员之前,陈赓就已经开始积极地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
他精心拟定作战指示,这些指示在彭德怀总司令批准后,迅速下发到各个兵团。
他反复强调要落实“准备持久作战”的指示,要求前沿部队在巩固现有阵地的基础上,积极构筑第二、第三道防线。
他深知,在美军强大的火力面前,坚固的防御工事是保护志愿军战士生命的重要保障。
同时,他还指出各军要积极寻找美军的弱点,抓住机会进行歼灭战。在作战时,要周密组织火力,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1952年4月6日,彭德怀奉调回国,陈赓接任志愿军司令员,开始全面负责志愿军的指挥工作。
这副担子可不轻,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4月8日,陈赓迅速召集党委会议重新分工。
在会议上,他目光坚定地看着甘泗淇、宋时轮、张文舟、王政柱等人,明确地说道:“同志们,现在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每一个人都承担着重要的职责。甘泗淇同志,你在党务方面经验丰富,这一块就你了;宋时轮同志,作战方面你要多费心;张文舟同志,后勤保障就靠你了;王政柱同志,情报工作不容有失。大家各司其职,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打好这场仗。”
众人听了,均无异言,大家都对陈赓的安排充满信心。
在这之后,陈赓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救灾、防空、防毒”等方面。
当时朝鲜的灾情十分严重,中国积极给予救济。
他深知,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还涉及到民生等诸多方面。
只有保障好朝鲜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好地赢得战争。
在作战方面,陈赓继续展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智慧。
5月14日,他听到高炮二十四营10日击落敌机九架,击伤十七架的消息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毫不犹豫地决定通令表扬。
他说道:“这就是我们志愿军的力量,这就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信心所在。每一次胜利,无论大小,都值得我们骄傲和鼓励。”
5月16日,他发出一连串指示,在十天内向美军发动了十八次攻击,其中十六次获胜。
而美军的突袭,在志愿军严密的防御下,无一次成功。
陈赓已经找到了对付美军飞机大炮优势的方法,那就是大量消灭敌人的同时,用坚固的工事保护志愿军将士。
他的坑道战、突袭战等战术让美军头疼不已,就像他在越北指挥丛林坑道战对付法军一样得心应手。
他还向彭总建议采用类似于抗日战争时期对付日寇的奔袭转战、伏击、侧击、尾击等小打战术,他分析道:“彭总,在朝鲜,美军的空中优势太过明显,如果进行大规模的战役,我们很容易处于被动。但是如果采用这些小打战术就能让李奇微于奔命,我们就可以积小胜为大胜。”
然而,战争的局势总是在变化。
1952年月11日,陈赓接到回国筹建哈军工,司令员一职邓华担任。
6月1日,陈赓返国。他望着这片过的土地,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感慨。途中,朝鲜方面对他给予了热情的招待。
6月14日,朝鲜授予他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并盛宴款待,朝鲜党政要人及苏大使均到会。
这是对他在朝鲜战场上所做出的贡献的高度认可。
陈赓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不仅仅是一段军事指挥的历程,更是他军事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全面展现。
他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指挥,都体现了他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对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深切关怀。他的故事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朝鲜战争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成为了人们了解朝鲜战争的宝贵资料。
他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