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户常频繁打扫鸡舍,却不知适当保留有益菌群,对鸡健康有益
在养鸡行业中,绝大多数养鸡户都持有这样一种观念:鸡舍必须保持一尘不染,要频繁地打扫,以给鸡创造一个干净卫生的生存环境。这种想法看似合情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清洁的环境对于生物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简单,养鸡户们往往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鸡舍内有益菌群的存在,而适当保留这些有益菌群实际上对鸡的健康有着极大的益处。
首先,我们来对比一下传统养鸡场的过度清洁和现代生态养鸡场的适度保留有益菌群。传统养鸡场的模式是尽可能地保持鸡舍的干净,每天甚至多次清扫鸡舍,更换垫料,对鸡舍各个角落进行消毒。这样的环境看似干净卫生,鸡似乎能免受病菌的侵扰。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鸡却频繁生病,抗生素的使用量也居高不下。而现代生态养鸡场则有所不同,他们意识到鸡舍内存在着一个微生物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有一些有益菌群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有益菌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鸡抵御外界病菌的入侵。例如,某些有益菌群可以在鸡的肠道内形成一层生物屏障,阻止有害菌的黏附。相比之下,过度清洁的鸡舍环境虽然看似干净,但却破坏了这种天然的微生物平衡,导致鸡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生病。
再看看养鸡户们普遍的认识。很多养鸡户认为,鸡是一种很容易感染疾病的家禽,只有把鸡舍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任何病菌残留,鸡才能健康成长。这种观点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对鸡的生理特性和养殖生态环境缺乏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传统养殖观念的影响。在一些老一辈养鸡户的记忆中,他们见过因为鸡舍脏乱差而爆发的鸡瘟等疾病,所以就认为清洁是预防疾病的关键。然而,这就像走极端一样,完全忽略了有益菌群的作用。在一些养殖户之间,还存在着这样的争议。一部分人坚持频繁打扫鸡舍是科学养殖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人虽然知道有益菌群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和操作经验,不敢轻易改变传统的打扫习惯。这两种观点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养鸡行业在养殖理念上的混乱。
那么,鸡舍内的有益菌群到底是怎么对鸡的健康发挥作用的呢?有益菌群在鸡舍内广泛存在,包括在空气中、垫料里和鸡的体内。在空气中,有益菌群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比如说,嗜酸乳杆菌等有益菌可以产生酸性物质,降低鸡舍空气的pH值,这种酸性环境不利于有害菌如大肠杆菌等的生存。在有利的菌群环境下,鸡舍内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鸡呼吸到的空气中含有更多有益菌群散发出来的有机物质,这些物质有助于刺激鸡的呼吸系统,增强其呼吸道的抵抗力。在垫料里,有益菌群参与物质的分解转化。例如,一些有益微生物可以分解垫料中的有机物质,释放出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这些元素不仅有利于垫料自身的肥力保持,还能被鸡部分摄取。同时,有益菌群在分解过程中会生成一些特殊的气味物质,这种气味可以掩盖一些异味物质,减少异味对鸡的刺激,让鸡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生长环境中。在鸡的体内,有益菌群更是鸡健康的“守护神”。如双歧杆菌能够调节鸡的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它们可以分解食物中的一些难以消化的成分,使鸡能够更好地利用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提高饲料转化率。而且有益菌群能够持续地产生一些免疫调节物质,刺激鸡的免疫系统发育和增强免疫力。
从数据上来说,一些研究表明,在那些能够适当保留有益菌群的鸡舍中,鸡的发病率比过度清洁、频繁消毒的鸡舍低30% - 50%。在一些具体的疾病对比中,像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在有益菌群保持良好的鸡舍里能降低约40%,肠道疾病发生率也能降低约35%。同时,鸡的生长速度也有明显差异。在有益菌群合适的鸡舍中,鸡的出栏时间能够提前约10% - 15%。这充分显示出有益菌群对鸡整体健康和养殖效益的积极影响。
既然有益菌群对鸡健康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养鸡户应该如何适当保留鸡舍内的有益菌群呢?首先,在日常打扫鸡舍时,不要过度使用消毒剂,要选择合适的消毒频率和方法。例如,可以每周进行一次小范围的消毒,一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并且要选择对有益菌群影响较小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过氧乙酸在消毒后会较快分解,对有益菌群的杀伤较小。其次,在垫料的选择和处理上要讲究科学。可以选择富含有益菌群的有机垫料,如经过发酵处理的麦秸、稻壳等。在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进行翻动,防止垫料过于紧实,这样有利于有益菌群的生存和繁殖。另外,对于鸡群的疫苗使用也要谨慎。过度的疫苗注射可能会破坏鸡体内原本的微生物平衡,在制定疫苗免疫程序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保证鸡群免疫力的前提下,避免不必要的疫苗注射。
总之,养鸡并不只是把鸡舍打扫干净这么简单。虽然保持鸡舍卫生是必要的,但也要认识到鸡舍内有益菌群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清洁观念而盲目地进行过度清洁,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养鸡户们应该从观念上转变,将维护鸡舍内的有益菌群纳入到日常的养殖管理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鸡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这也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养殖行业中,甚至是其他很多与生物养殖相关的领域里,我们不能仅仅凭借主观臆断和传统的经验去操作,而是要深入研究生物的特性和其生存的生态环境,找到一种更加科学、和谐的养殖方式,这样才能在保障生物健康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