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从票房霸主到口碑灾难的“烂片”,出路在哪?

流年如梦难寻 2025-01-28 01:23:54

2007年那会儿《变形金刚》系列的第一部电影一经播出,直接在全球引爆票房热潮,擎天柱、大黄蜂,谁没幻想过能拥有一个这么炫酷的机甲伙伴?那时候大家伙儿都觉得,变形金刚这IP,未来可期啊!

结果十几年过去了,那些年追着变形金刚跑的热血少年们里很多孩子都能打酱油了,再看变形金刚,在网上的口碑一路下滑,票房也开始下跌,曾经的票房霸主,现在都快成了烂片代名词了,跟其他那些好莱坞大片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曾经让人热血沸腾的金属狂欢,怎么风评越来越差了呢?

咱们今天一起看看。

从卖玩具开始的IP帝国

“变形金刚”IP自诞生之初就带有明显的商业烙印,和那些拥有深厚漫画基础或宏大世界观的电影宇宙不同,“变形金刚”的创作起点是为了推广玩具产品,而不是讲述一个好故事。

1980年代孩之宝在东京玩具展上发现了一款名为“戴亚克隆”的可变形玩具,这种玩具新奇的变形概念立刻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敏锐的孩之宝意识到这款玩具的市场潜力,迅速买下版权并进行改良,推出了“变形金刚”玩具系列,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为了进一步推广玩具产品,孩之宝才和漫威合作推出了动画片《变形金刚G1》。出人意料的是,这部带有明显广告性质的动画片却获得了极高的市场反响,甚至成功打开了中国市场,成为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恐怕孩之宝的高层们当时也没想到,变形金刚作为玩具的商业属性却在日后成为真人电影系列的掣肘。

和拥有深厚漫画基础的漫威电影宇宙不同,“变形金刚”的创作缺乏故事性的根基。

虽然动画片为其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物设定,但相比起动辄数十年的漫画积累,它的故事底蕴还是太单薄了。

当迈克尔·贝接手真人电影的导演时,他选择了“重特效、轻故事”的风格。这种选择在系列初期取得了成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变形金刚”电影系列“轻故事、重特效”的弊端逐渐显露。观众们发现除了炫目的变形和爆炸之外,电影本身基本没什么能够引发共鸣的情感内核和让人回味的故事内涵。

咋样才能够在商业利益和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就这么成了摆在“变形金刚”电影系列面前的一道难题。

重金属审美的终结

不得不承认,迈克尔·贝确实给“变形金刚”系列电影打造了一种独树一帜的视觉风格,咱们暂且称之为“重金属”审美吧。

这位大导演对宏大的场景、爆炸的场面还有炫目的特效有着近乎狂热的追求,想用这种极致的感官刺激,来征服每一位走进电影院的观众。

2007年当第一部《变形金刚》上映时,观众们确实被震撼了。那些细节逼真的变形金刚、毁天灭地的爆炸场景和眼花缭乱的动作戏,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机器人世界。

可以说,迈克尔·贝确实曾经成功地把“变形金刚”从玩具和动画片,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但俗话说得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迈克尔·贝对视觉奇观的过度追求,也为“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由于过于注重感官刺激,必然会导致故事和人物塑造的缺失,纵观整个系列电影,我们会发现,《变形金刚》的剧情大多简单粗暴,缺乏深度和内涵。

除了“汽车人保卫地球,霸天虎企图毁灭地球”这条主线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剧情。

人物形象方面,除了擎天柱和威震天这两个标志性角色之外,其他角色都显得相对很单调,更是缺乏鲜明的个性和动人的情感。

观众们在经历了最初的视觉震撼之后也会逐渐意识到,“变形金刚”电影虽然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却缺乏灵魂。

时间长了大家自然也不喜欢这样的作品,更渴望看到更精彩的故事,体验更丰富的情感,而不是仅仅看着一堆冰冷的机器人在那里换着方式打来打去。

2018年上映的《大黄蜂》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重金属”审美,更加注重角色情感的表达和故事的叙述。

结果这部电影也获得了比前几部作品更高的口碑评价,可惜这种作为尝试的创作风格最后没能延续下去。

模仿漫威,却一败涂地

眼看着“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口碑和票房一路走低,孩之宝和派拉蒙也开始着急了。

他们琢磨着,漫威那边搞“电影宇宙”搞得风生水起,不如我们也试试?于是他们开始效仿漫威,想要打造属于“变形金刚”自己的电影宇宙。

要想达成这个目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往电影里面塞更多角色。于是我们在《变形金刚7》里看到了来自《超能勇士》动画的巨无霸团队,还提前见识了终极反派宇宙大帝的威力。

想法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就有点差强人意了。巨无霸团队的加入,并没有给原本就略显混乱的剧情带来多少新意,反而让观众感觉有些莫名其妙。

擎天圣、犀牛勇士这些角色,对于那些没看过《超能勇士》的观众来说,完全是陌生面孔,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情感连接。

至于终极反派宇宙大帝,更是沦为了一种符号化的存在。它出场时间不多,也没什么个性可言,唯一的目的就是毁灭地球,跟那些在漫威电影宇宙中大放异彩的反派相比,实在缺乏深度和魅力。

说到底“变形金刚”电影宇宙的构建,更像是孩之宝和派拉蒙的一次急功近利的尝试。

他们急于复制漫威的成功模式,却忽视了漫威电影宇宙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长达十年的精心布局和角色积累之上的。

漫威从2008年的《钢铁侠》开始,用一部部独立电影,慢慢地向观众介绍了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绿巨人等超级英雄,并且在每部电影中都埋下伏笔,暗示着未来更大的故事线。

等到2012年《复仇者联盟》上映时,观众们已经对这些超级英雄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感情基础,所以才会对他们的集结感到兴奋不已。

反观“变形金刚”,虽然也拍了七部真人电影,但除了擎天柱和威震天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而且每部电影的故事都相对独立,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剧情,更像是一部部独立的爆米花电影,观众们看完就忘,当然也产生不了什么感情。

想要打造一个成功的电影宇宙,需要的是耐心和匠心,而不是急功近利。孩之宝和派拉蒙如果真的想让“变形金刚”电影宇宙走得更远,或许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打磨剧本,塑造角色,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视觉奇观和商业利益。

好莱坞的IP怪圈

“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遭遇,其实也是当下好莱坞电影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些年来,好莱坞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越来越依赖IP改编,续集、前传、重启层出不穷,恨不得把每一个经典IP都榨干抹净,而真正有创意、有新意的原创作品却少之又少。

各种超级英雄电影轮番轰炸,从漫威到DC,从复仇者联盟到正义联盟,观众们早已经对这种套路化的剧情和眼花缭乱的特效感到审美疲劳,除了超级英雄电影,其他类型的IP也没能逃过被过度消费的命运。

“速度和激情”系列都已经拍到了第十部,星战系列推出了各种衍生剧集,就连“阿凡达”也要拍到第五部……

好莱坞似乎已经忘记了如何创造新的故事,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炒冷饭,消耗着观众们的情怀。

这种过度依赖IP的做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获得丰厚的商业利益,但却会透支IP的生命力,最终造成观众的厌倦和市场的萎缩。

毕竟观众们并不是傻瓜,当他们发现自己花费了同样的时间和金钱,却只能看到千篇一律的故事和毫无新意的套路时,自然会选择用脚投票。

在“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问题上,孩之宝和派拉蒙如果不能正视问题,积极寻求突破,那么这个曾经辉煌的IP,最终只会像赛博坦星一样变成一堆冰冷的金属废墟。

想要走出这个怪圈,好莱坞需要做的,是重新找回讲故事的初心。

观众们走进电影院,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更是为了在电影里感受不同的情感,只有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的喜爱,并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印记。

“变形金刚”系列电影还有机会吗?答案是肯定的。

只要他们能够跳出IP怪圈,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用心打磨剧本、塑造角色,或许还能够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电影宇宙。

这年头,拍电影就跟做买卖一样,得抓住顾客的心。观众想看什么,你就得拍什么。好莱坞这些年一直在走下坡路,说白了还是有点不思进取,把一个好IP拍烂很容易,但想要创造出一个像《变形金刚》动画那样让人念念不忘的经典,就需要花点心思了。

观众们要看的,不是炫目的特效和爆炸,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和一个能让人感同身受的故事。如果片方还是不能明白这个道理,那“变形金刚”的未来,恐怕真的就没了。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