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布置作业太多,家长投诉到教育局,结果老师直接取消了所有作业!这一极端操作不仅没有让家长满意,反而引发了更大的争议。这究竟是教育问题,还是家校关系的“新矛盾”?
提到学生课后作业,很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太多了!每天放学回家,孩子不是在写作业,就是在准备写作业的路上。深圳一位家长看不下去,直接投诉到教育局。
结果呢?老师一怒之下宣布:“那好,从今天起,全班同学不做作业!”这反转剧情让家长们傻眼了:我们想的是“减负”,可不是“不负”啊!
家长们抱怨作业太多,不是无的放矢。现在的小学生每天要应付的不仅仅是语文数学,还有各种拓展课程、兴趣班,以及各类五花八门的“小测验”。
有家长算了一笔账:孩子从早上七点到下午四点上课,放学回家还要奋斗四五个小时,孩子是学生,但不是“苦力”。
可问题是,作业减少了,家长真的会满意吗?显然也未必。如果孩子成绩跟不上,同样会受到家长的责难。这就是家长焦虑的矛盾之处:既希望孩子轻松,又害怕孩子落后。而这种焦虑,最终都会转嫁到老师身上。
这次事件中,老师的“极端”回应其实也是一种无奈。近年来,老师的压力有增无减:学生成绩上不去,家长有意见;学生作业太多,家长也有意见。上级教育部门强调“减负”,但考试成绩却不减。老师夹在中间,成了众矢之的。
老师取消作业的举动看似草率,其实也反映了当前教育生态的困境。
网友一语中的:“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业太多和完全没有作业,哪个都不是理想答案。问题的核心在于,家长、老师和教育部门始终没有形成共识。
教育局对此的回应是:“作业可以不做。”这句话听起来轻描淡写,却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
这场作业风波暴露的教育矛盾并非个例。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目标始终是让孩子健康成长。但现在的现状是,家长和老师成了对立面,学生则成了这场博弈的牺牲品。
从减负到内卷,从一刀切取消作业到家长焦虑,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的表现最终还是用分数说话。只要分数至上不改,减负的口号终究会沦为形式主义。
要解决作业问题,需要家长、老师和教育部门共同努力。家长的意见要合理,不能“投诉即真理”;老师的态度也要更加理性,不能用极端方式回应问题。
而教育部门更需要制定科学的作业管理制度,既要避免过量作业,也要保障学生的基本学习任务。
对此你怎么看?
家长学生老师都难,我们孩子一二年级遇到国家让减负,结果老师基本都不留作业了,到现在四五年级有点作业就写好几个小时……
你们家的孩子看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