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这地方真有意思,30块钱就能吃上一桌子好菜,让人直呼过瘾。村里人办酒席招待客人,搞得热热闹闹的,看得我都想去凑个热闹了。
村里人是真会玩,搞了个30块钱的酒席,让人直呼内行。啥情况呢,就是村里的姑娘们嫁出去了,现在集体回娘家,还带了一帮壮族兄弟来拜年。村里一合计,干脆办个酒席招待一下呗。这酒席可有意思了,每人就交30块钱,想吃就吃,不想吃拉倒。我寻思着,这也太便宜了吧广西红包不是200起步吗不过仔细一想,这是村里自己人办的,图的就是个热闹,也不指望赚钱。
你别看才30块钱,这菜可一点不含糊。11个菜,1个汤,样样都是硬菜。先来个油麦菜垫垫底,然后就是干香菇、酸萝卜开胃。大虾、排骨、扣肉轮番上阵,看得我口水直流。最绝的是,广西酒席的镇场之宝——扣肉和白斩鸡一个没少。这两样在广西就跟核弹一样,有它们才算正经酒席。
还有贵港特色的四方肉和肉皮,那叫一个香啊。烧鸭烧腩也是标配,我闺女最爱吃这口。最后来碗玉米萝卜排骨汤,那叫一个鲜美。这一大桌子菜,30块钱就搞定了,简直是白菜价啊。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村里人自己办的酒席,图的就是个热闹,大家伙儿凑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家常,其乐融融的。
最绝的是,广西酒席的镇场之宝——扣肉和白斩鸡一个没少。这两样在广西就跟核弹一样,有它们才算正经酒席。说起扣肉,那可是广西人的心头好,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配上蒜泥简直绝了。我记得小时候,每次村里有红白喜事,扣肉都是必不可少的。那香味老远就能闻到,馋得我直流口水。
白斩鸡也是一绝,皮脆肉嫩,蘸上姜葱酱油,那叫一个美味。我妈常说,没有白斩鸡的酒席就像没有新娘的婚礼,缺了点儿灵魂。这话虽然夸张,但也说明了白斩鸡在广西人心中的地位。不过现在的白斩鸡跟以前比,个头小了不少,但味道倒是没变。
说起来,这扣肉和白斩鸡还真有意思。明明是很普通的家常菜,却成了酒席上的主角。可能是因为这两道菜做起来比较费工夫,平时在家里不常做,所以在酒席上才显得格外珍贵吧。而且这两道菜也很能体现厨师的功力,做得好不好,一吃就知道。
我记得有一次,隔壁村办酒席,扣肉做得不地道,肥肉没炖透,吃起来腻得慌。结果那个酒席被人说了好久,说是抠门,连个像样的扣肉都做不好。从那以后,那家人办酒席都特别注意扣肉的质量,生怕再被人说闲话。
还有贵港特色的四方肉和肉皮,那叫一个香啊。四方肉是贵港的招牌菜,听说是从清朝就传下来的。它的做法很有意思,先把五花肉切成四方块,然后用酱油、糖、五香粉等腌制,最后炖煮到软烂入味。吃起来外面一层是焦香的,里面却是软嫩的,口感层次丰富。
我小时候特别爱吃四方肉,每次村里办酒席,我都会偷偷多吃几块。后来长大了,知道这玩意儿吃多了容易长胖,就不敢贪嘴了。不过每次回老家,还是忍不住要吃上几块,那种熟悉的味道总能勾起儿时的回忆。
说到肉皮,那可是贵港人的最爱。我们这儿管吃肉皮叫做盖棉被,听着就觉得有意思。肉皮做法也很讲究,先要把猪皮煮熟,然后切成薄片,再用糖、醋、辣椒等调味。吃起来酸酸甜甜的,口感脆嫩,特别开胃。我闺女最喜欢吃这个,每次都要我给她夹好几块。
其实这两道菜都不是什么高档菜,但却是贵港人的最爱。可能是因为这两道菜很能代表贵港的口味吧,酸甜适中,既不像湘菜那么辣,也不像粤菜那么清淡。而且这两道菜做起来也不算太难,家里有点儿手艺的都能做出来。
我记得有一年春节,我在外地工作没回家,特别想念家乡的味道。就自己琢磨着做了四方肉和肉皮,虽然味道跟家里的差远了,但那种熟悉的味道还是让我感动得不行。那时候才明白,家乡的味道不仅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心里的牵挂。
烧鸭烧腩也是标配,我闺女最爱吃这口。说起烧鸭,那可是广西酒席上的常客。记得小时候,每次村里有喜事,远远就能闻到烧鸭的香味。那金黄酥脆的鸭皮,鲜嫩多汁的鸭肉,光是想想就让人流口水。我们这儿的烧鸭跟广东的有点不一样,味道更重一些,但也更符合我们的口味。
烧腩也是一绝,肥瘦相间,外皮烤得酥脆,里面的肉却是软嫩多汁。我闺女特别喜欢吃烧腩的脆皮,每次都要我给她挑出最脆的部分。说起来,这丫头的口味跟我还真像,都爱吃这些油腻的东西。不过现在大家都讲究健康饮食,这些高热量的食物吃得就少了。
其实烧鸭烧腩虽然是酒席上的标配,但在平时也是很受欢迎的。我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每到周末,妈妈都会去市场买半只烧鸭回来,全家人一起分享。那时候觉得这是最幸福的时刻,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烧鸭,聊着家长里短。
现在想想,这些看似普通的食物,却承载了太多的回忆和情感。每次吃到烧鸭烧腩,都会想起那些温馨的家庭聚餐,想起妈妈忙碌的身影。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这些菜一直是酒席上的标配吧,因为它们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最后来碗玉米萝卜排骨汤,那叫一个鲜美。这汤可是广西酒席的压轴好戏,喝上一碗,整个人都舒坦了。汤里的玉米甜甜的,萝卜清甜爽口,排骨炖得软烂入味,汤汁浓郁鲜美。我每次喝这个汤,都觉得特别满足,仿佛所有的疲劳都被一扫而空。
说起这个汤,还有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村里有个老爷子,特别爱喝这个汤。每次村里办酒席,他都会带个大碗来,专门盛这个汤。有一次,他喝得太高兴,不小心把碗打翻了,汤洒了一桌子。结果他也不尴尬,笑呵呵地尺汤啊,连桌子都想喝尡把大家都逗乐了。
其实这个汤看似简单,但做起来也是有讲究的。首先是排骨要选对,太肥的不行,太瘦的也不好,要选那种肥瘦相间的。然后是火候的控制,炖得太久萝卜就烂了,不够又不入味。我妈做这个汤特别在行,每次都能把火候掌握得刚刚好。
这个汤不仅好喝,还很有营养。玉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萝卜能清热解毒,排骨富含蛋白质和钙质。所以在我们这儿,这个汤也经常用来给产妇或者病人补身子。我记得小时候感冒了,妈妈就会炖这个汤给我喝,喝完浑身都暖洋洋的,感觉病都好了一半。
这一大桌子菜,30块钱就搞定了,简直是白菜价啊。说实话,刚听说这个价格的时候,我还有点不敢相信。要知道,在城里吃顿像样的饭,随随便便就得一百多。但仔细想想,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是村里自己办的,很多食材都是自家种的或者邻里之间换的,成本自然就低了。
而且村里人办酒席,主要是为了热闹,不是为了赚钱。大家你出点这个,我出点那个,凑在一起就是一桌丰盛的酒席。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在农村还是很常见的。记得小时候,每逢村里有红白喜事,大家都会自发地去帮忙,有的烧菜,有的布置场地,有的招呼客人,忙得不亦乐乎。
不过,虽然价格便宜,但菜品的质量一点都不含糊。每道菜都是村里最拿手的,味道绝对不输给饭店。而且吃起来特别有感情,因为每道菜后面都有一个故事,都承载着乡亲们的情谊。这种感觉,是花多少钱在饭店也吃不到的。
说起来,这种30块钱的酒席,可能在城里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在农村,这却是很常见的事。大家你来我往,今天我家办酒席你来帮忙,明天你家有事我去帮忙,就这样互相帮助,互相照应。这种淳朴的民风,在现在这个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村里人自己办的酒席,图的就是个热闹,大家伙儿凑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家常,其乐融融的。每次回老家参加这种酒席,我都特别感动。虽然菜品可能不如城里的精致,但那种热情和温暖,是城里的高档餐厅比不了的。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城里的朋友回老家,正赶上村里办酒席。朋友一开始还有点不适应,觉得太吵闹了。但吃着吃着,就被村里人的热情感染了。大家你一杯我一杯,聊得热火朝天,最后朋友都不想走了,说这才是真正的酒席。
其实,这种酒席不仅仅是吃饭,更是一种社交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村里人加深了感情,增进了了解。有什么矛盾,吃顿饭就化解了;有什么喜事,吃顿饭就庆祝了。这种简单直接的处事方式,在现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显得格外可贵。
每次参加这种酒席,我都会想起小时候的情景。那时候村里条件不好,但每逢过年过节,大家还是会凑在一起吃顿好的。虽然菜不多,酒不好,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