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说:仗还是要打的!金城战役前王平大骂:我看他们还是欠揍

历史海大富 2024-07-26 04:34:44

1953年6月底,朝鲜半岛本来已经有逐渐走向谈判、局势缓和的趋势,但李承晚军队一方频频挑衅,“金城战役”成为绕不过去的朝鲜战场最后一战。中央、志司和前线指挥员不约而同地作出同一个判断:这仗还是要打的!故事,需要从两位军区司令员受命入朝说起。

杨勇和王平受命入朝

1953年,当时分别担任贵州军区和察哈尔军区司令员的杨勇、王平被叫到了中央军委彭老总的办公室。这三人之间原本就是不用绕圈子讲话的上下级关系,因此彭老总讲得也很开门见山:军委决定调他们去志愿军第20兵团工作,分别担任司令员和政委。

听到这个任命,两个人都禁不住精神一振。他们对于半岛局面也同样保持着高度关注,当下便与彭老总一同简单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大家都认为:这场仗已经接近结束点,这次入朝应当尽量观察并关注现代战争的特征,同时在战场上做到漂亮收尾。

作为军人,有机会承担重任对每个人都是激动人心的消息。在王平个人心里,这个任命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早在两年之前的1951年,他原本就有机会入朝作战的。

当时,抗美援朝仍处于紧张的相持阶段,王平一度受任为东北军区空军政委,与司令员刘震搭档。原本计划交给两人的任务是指挥空军入朝作战,保护运输线和后方的安全。后来因为现场局面千变万化,这个计划一度搁置了下来。

两年之后再度接到了任务,但整场战争的走向、半岛战场的局面都已经大为不同。两人毫不耽搁,以最快速度抵达了志愿军司令部,准备即刻投入到战场指挥中去。

志愿军第20兵团下辖5个军16个师,其中不乏新加入朝鲜战场、尚未参加较大规模战役的部队,因此整个军团上下斗志高昂、厉兵秣马,准备着能好好打几场漂亮仗。

两人很快了解到了最新的战场局面:经历了“三八线”附近的多场拉锯式战斗,两军的意愿都逐渐趋向停战谈判,但是敌方一边在台面上谋求和谈,台面下又始终小动作不断。为了配合谈判,志愿军司令部按照“争取停,准备拖”的指示行事,决定以战场行动反击敌人的叫嚣和挑衅,夏季反攻作战的计划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渐成型的。

停战协议的波折

时值1953年年中,从朝鲜半岛爆发战争开始算起,已经快要整整三年了。双方阵营经过了漫长的较量,重心终于逐渐从战场交锋转移到了谈判桌上,好不容易就停手不打这个问题基本达成共识,双方初步约定,以6月25日作为停战协定的签订日期。

这个日子是半岛战事爆发的纪念日,选择这一天签协定,也可能是希望以此纪念朝鲜战争爆发三周年。然而,正当准备工作按部就班进行时,联合国军那边却开始闹起了幺蛾子。

生事寻衅的推动者主要是韩国掌权的李承晚政府一方,他们声称“大韩民国出人出力”,国土因为这场战争而满目疮痍,但如今眼看“胜利在望”却要讲和,这是国家和人民都不可容忍的事。

当然,后世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李承晚政府如此声明,更多出于一种表面上的冠冕堂皇;背后真实的原因在于垂死挣扎,想要保障自己对美国仍有利用价值。同时,也正因为李承晚政府听命于美国,不敢在美国首肯的前提下明目张胆地搞事,他们才选择了在台面下各种使绊子、搞花招。

例如授意韩国军队,在双方对峙的前线频频挑起冲突争端;同时又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行扣留了近三万朝鲜人民军战俘。李承晚一方算计着从战俘身上做文章——按照国际通例,停战以后的下一步通常是交换战俘,这么一搞,自然就能阻挠停战协定的签订和执行。

这样的流氓行径放在国家层面,显然就是公然的耍无赖了。中朝联军一方面对此十分愤慨,同时也敏锐意识到:这证明对方根本没有谈判诚意,仍然还打算通过小花招、小手段来牟取利益。负责志愿军总指挥的彭德怀元帅决定暂停停战协定的签订工作,集中优势兵力针对韩国部队进行打击,必须先打掉李承晚的气焰,才能实现“以战促谈”的目标。

两条口号不妥当?

这便是王平等人初到第20兵团时面临的局面,他深知,毛主席为夏季反击战确定的方针也正是针对这一最新变局确定的,中朝联军必须有“争取停,准备拖”的清醒认识,才能把握军事和政治层面的主导权。

带着这样的理解,他们开始从各个层面为这场战役作周密的准备。

在志愿军内部,曾经提出了许多口号来激励战士们的作战意志,但王平却敏锐地发现,其中一些口号并不妥当。

一个是“打好最后一仗”,这个口号传达出战争即将结束、时间不会太久的含义。但实际上,谈判仍在进行,韩国一方甚至还表现出破坏谈判、继续生事的姿态,结果如何尚难预料。

这个口号和毛主席“应作拖的打算”的指示并不相符,相反还有带来消极情绪的潜在风险。

第二个口号则是“学习黄继光堵枪眼”。王平认为,黄继光烈士当时是在没有任何其他办法的极端情况下,才以大无畏的精神牺牲自己掩护战友,去夺取战斗的胜利。我们应该学习的是烈士那种不畏惧牺牲的精神,将这种精神贯彻到战术运用中去,将“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是更加正确的导向。

经过讨论商议后,兵团达成了统一意见,下一步才正式向部队下发了纠正通知,决定以“坚决打,争取停”的指导思想来统一全兵团的行动。

金城战役

这一次以促成停战为最终目标的反击战,前前后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志愿军步步反击,靠战场表现压着美国不得不回到了谈判桌上。面对李承晚一党的节外生枝,王平也十分气愤,他说:“我看他们还是欠揍!”

也正是考虑这种种局面,中央和志司才发起了金城战役。

为贯彻上级部署,志愿军决定选择金城以南地区的李承晚部作为对手。这一地区西起金化、东至北汉江,敌军在阵地上构筑了大量坑道工事和碉堡、机枪巢等明暗火力点,并以交通壕相连接,形成多点呼应的环形防御体系。不仅如此,在阵地前沿,他们还埋设了大量地雷。

此外,敌军接到了来自美国的武器支援,实现了全面美械化:不仅步兵轻武器向美军看齐,各种支援火炮也都是按美军标准配置的。自恃防御工事坚不可摧,又有美式武器撑腰,敌军气焰非常狂妄不可一世,甚至还放出狂言,中朝军队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打不下他们的阵地!

在兵团召开的党委会上,王平着重阐述了金城反击战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对兵团有利和不利的条件。

司令员杨勇则负责部署战役具体方案:第20兵团拟以5个军组成西、中、东三个作战集团,从三个方向上突破敌人的防御。

由于此战的目标在于打掉敌人气焰、促成停战谈判,志愿军破天荒地集中了近1500门山炮、野炮、榴弹炮等武器,其中甚至还包括著名的苏式“喀秋莎”火箭炮。而与志愿军对峙的敌人部队虽然也配置了美械火炮,但无论数量还是火力强度都不及解放军。

因此在这场战役中,出现了朝鲜战事中极为罕见的中朝一方火力压制场面。

金城反击战役历时15天。志愿军共毙伤敌7.8万余人,其中第20兵团歼敌五万余人,击毁击伤敌机250余架,缴获坦克45辆、汽车279辆、各种火炮423门,枪支六千余支。

金城战役的成功迫使敌人重新权衡利弊,李承晚政府不敢再继续叫嚣,而美国人也意识到再多拖一天,只会增加一天的损失。这一局面促使敌人接受停战谈判,宣布从22日起朝鲜全线停火。

如同事先预计的那样,金城反击战果真成为了抗美援朝的最后一场恶战。

朝鲜停战之后

从1955年开始,王平动身离开朝鲜半岛回到国内,主要担任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的职务。

动员部是一个全新成立的部门,并没有已成前例的业务程序、工作制度和经验可以沿袭,可是工作必须得做,问题必须得一一解决。王平作为动员部的第一任部长,几乎完全是从无到有、从零做起,创设了这个部门的一整套制度,为动员部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7年,王平再次调往朝鲜,担任志愿军政委。这个时期志愿军的任务和战争期间相比,已经大为不同:一是加强战备,警惕敌人的突袭;二是协助朝鲜恢复经济。

对敌方面,由于美国人一直持续在朝鲜制造紧张局面,频频违反停战协定,志愿军必须警惕关注此类挑衅。仅仅五年时间,来自美方的挑衅行为就多达近八百起。

另一挑战则来自战争平息后、逐渐滋生于内部的麻痹心理。王平是政委,长期致力于部队政治工作,他敏锐地发现了部队政治思想的改变:生活上开始追求享受,越来越多地考虑自己,纪律要求时有松懈,甚至出现了“大国主义”的思想苗头。

在他看来,这些苗头都是十分值得警惕的。例如1956年,志愿军团以上干部赶到平壤参加授衔仪式,上千辆汽车造成了交通混乱,平壤交警处理不了交通疏导的问题,最后不得不调来志愿军指挥。

此事在当时就引发了“志愿军军管平壤”的说法,虽然朝鲜一方十分克制,但对内对外造成的影响都非常不好。此后,还发生了朝鲜领导途经志愿军警戒区、遭遇阻拦的事件。

这些事件给王平敲响了警钟,他专门召开会议、严肃商讨此事。会上以中央领导和军委的指示作为原则,结合实际情况整理了十条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有效地整顿了志愿军的思想和纪律。

1958年10月,王平带领志愿军回国,圆满结束了部队在朝鲜半岛的任务。

参考信息: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三杨”;陕西党建网

王平政治思想工作二三事;2021年03月18日;人民政协报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180师创造奇迹;2009年03月08日 ;新华网

0 阅读:20

历史海大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