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重返白宫首日,以雷霆之势签署了200项行政令,创下美国历任总统单日行政令数量的历史纪录。然而,这一系列政策中,中国意外成为“隐形避风港”,而美国的传统盟友加拿大和墨西哥却成了特朗普“美国优先”大刀下的第一批牺牲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3cdd65ac006f546cebde02421e34c68.jpg)
特朗普首日的行政令中,对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商品加征25%关税成为最受国际关注的焦点。此举以打击“非法移民和毒品流入”为名,实则延续了特朗普一贯的贸易保护主义逻辑。
墨西哥被指控纵容贩毒集团向美国走私芬太尼,特朗普甚至要求其增派1万名士兵封锁美墨边境,并威胁“若问题未解决,关税将无限期延续”。加拿大则因美加边境的芬太尼问题被牵连,被迫承诺投入13亿加元加强边境管控,甚至取消与马斯克旗下公司的合作以示抗议。讽刺的是,尽管特朗普声称“打击毒品”,但美国海关数据显示,98%的芬太尼查获于美墨边境,仅有不到1%来自加拿大。盟友的妥协并未换来信任,反而暴露了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幌子、行贸易霸凌之实的本质。
中国为何“幸免”?战略博弈下的暂时喘息与对盟友的强硬相比,特朗普首日对华政策显得异常克制。尽管竞选期间多次扬言“对华加税”,但实际签署的行政令中,中国未被列入首轮关税清单。这一反常举动背后,是多重战略考量的结果:
经济依存现实:2024年中美贸易额达6882.8亿美元,双方产业链深度绑定,特朗普若贸然加税,可能直接冲击美国通胀和民生。谈判筹码预留:特朗普政府释放信号称“希望与中方达成新协议”,尤其在朝核问题上,美方试图拉拢中国共同施压朝鲜,甚至考虑承认朝鲜拥核地位以换取其核裁军。内政优先逻辑:特朗普首日政策聚焦移民、能源等国内议题,例如暂停海上风电项目、废除绿色新政、重启传统能源开采,这些举措需稳定外部环境以避免多线冲突。“美国优先”的全球代价:盟友离心与国际秩序动荡特朗普的“首日新政”不仅重创盟友,更冲击了全球治理体系:
单边主义升级: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削弱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公共卫生危机的国际合作。规则霸权显现:特朗普通过行政令单方面将“墨西哥湾”更名为“美国湾”,虽无实质效力,却象征性地宣示了其对地缘话语权的掌控欲。经济连锁反应:对盟友加税导致加拿大宣布对美实施1550亿加元报复性关税,墨西哥亦计划反制,全球供应链面临新一轮动荡。中方的冷静应对:以不变应万变面对特朗普的“选择性克制”,中国保持了战略定力:
外交层面:中方强调“合则两利”,呼吁美方以行动落实合作承诺,而非依赖关税施压。反制准备:当特朗普后续对华加征10%关税时,中国迅速采取对等反制,并指出“贸易战没有赢家”。长远布局:中国加速核力量建设与绿色技术自主化,以应对美国可能的战略围堵。结语:不确定性时代的博弈逻辑特朗普的“首日狂签”既是其政治风格的延续,也折射出美国霸权衰落后的焦虑。盟友的妥协与中国的冷静形成鲜明对比,而全球秩序正在这场“美国优先”的飓风中加速重构。正如墨西哥总统辛鲍姆所言:“墨西哥湾永远属于墨西哥。”当单边主义撞上多极化现实,特朗普的“交易艺术”能否奏效?答案或许早已写在历史的褶皱之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7c028b21c871671d9d9c71eac545d0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