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但凡提及,必是沃野千里,一马平川。都江堰“说服”了桀骜不驯的沱江,让雪山融水化为千万缕甘霖,编织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禾苗青青之际,我来到成都,不去宽窄巷子,不走春熙路;不上杜甫草堂,不看武侯祠,而是再向西北方向行30余公里,来到彭州。
彭州再向西,好像没有尽头的成都平原终于有了起伏。龙门山突兀而起,逶迤连绵,是川西壮阔雄伟的山地起点,亦是青藏高原之边缘。
山脚下,有一个鱼凫湿地,山青谷幽,仿佛江南。
鱼凫湿地入口
景区有一座开放式大门,不收门票。白墙红瓦的坡顶民居看上去特别提神。
一路走下去,不似去观赏风景,而是回到乡村,酒足饭饱后,溜达到田垄上消食。
太阳在厚薄不均的云层后躲躲闪闪,将打湿的光芒吝啬地挤在路侧的玉米杆上,让丰收的时光不必来得太急;也有花,紫阳花与金扣子,还有美人蕉。
金扣子
在度假村落里缓行,闲散数个游人,偶尔发几声软软的乡音。
路旁照例有一道小水渠——成都的乡野之上,蛛网般的水渠大约是比阡陌还要密集的设施。
每一道水渠皆可控制渠水之量:让它满盈则满盈,让它涓细则涓细。如臂指使,揭开了天府之国无饥馑之忧的最核心的秘密。也是这鱼凫湿地无中生有的最大原因。
清如许
沿渠而下,渐入江南。
几汪碧水,收蕴了遥远江南之情趣,或远或近,皆有杨柳依依之意,也含缥缈之情乃至纤毫毕现的细腻。
穿过鲜花的眼睛
心中有痴,有搜肠刮肚的依稀。仿若当年西湖遇雨,花港观鱼。唐诗宋词揉作了瓣瓣桃李,被潜意识模糊地嗫嚅,却没法清醒地辨识。
我穿过鲜花的眼睛,看见絮状白云,云下有水雾矜持地弥漫,但稍纵即逝,旋即再起。
我那调皮的孩子,偏偏不愿替我背诵苏轼的“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而是故意读一句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竟生不出反驳之心,而是欣然替他补上“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往前去,塘中有竹筏,又似简版桂林山水。
漂
捡两支蒿,上数个人。撑蒿荡进这塘翡翠色的水。湿润的风钻入冰冷的水,爽快的累盘上使劲的胳臂…
竹下涟漪才刚晕开,又被下一个涟漪打断。撑累了,便在波纹里入定。看远山苍翠,由绿水常青。恍惚间,响彻心中的就只余一句:欸乃一声山水绿。
弃筏登岸,傍水而行。有两三点雨来打趣,锦鲤踊跃,吞吐空气。
汀步上跳跃而行,回首之际,树林青草掩映之河滩上,散落着乳白色的泡泡房屋。若想“露宿荒野”,又舍不得都市方便,那里就是最佳去处。
水边露营
观察碧绿的池面,柔波轻漾,有一戴蓑笠渔翁,掌竹筏,养鱼鹰,却正是组挺有漓江风情的组雕。
到处都是以鹅卵石为主要材料构筑的堤坝、园路和园林小品。与我习惯的工业背景下的景观截然有异。游走其间,除了“狼牙土豆”的吆喝声,“长沙臭豆腐”的恶臭味,整个心情还是被自然生态的氛围包裹得很舒服。
鱼凫湿地不大,目测全部走上一遍,花不了一个小时。但当地人在每一处山水上皆下了功夫做文章,让此地看起来像读一篇散文,自字里行间仔细琢磨,便慢慢品出了其中神韵:山水不算离奇,但却是离成都最近的山地;地方略显小家子气,却是与人们想象完美吻合的袖珍江南。
排队
龙门山下有江南,谁云成都尽平原?
感谢“山民”们的用心,我在彭州峻峭的群山下,在温柔的水塘边,逐渐走入了俊俏江南。
在不得不离开之前,我有个很奇怪的想法:或许,我也该排在岸边的水缸后面,在天长日久的日晒雨淋下,初心不改地守望那份旖旎的恬淡…
文笔还行,可是这地理常识不如一个成都的小学生,都江堰和沱江有什么关系?都知道都江堰在岷江上。
就一个小堰塘加一条小河沟就成江南了[得瑟][得瑟][得瑟]
做广告
浓缩江南,简版桂林,一条河,一口塘,十足低配。
高温天气!就这样吹!还不下雨!
没去过,莲花湖那条河两边风景还可以。
水好浑浊
泥巴沱,一沱纸
10元门票,进去各种收费,坑坑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