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荒争凑,万国咸通”:北宋时期的都城开封,到底有多繁华?

闻禹观史 2023-04-04 15:54:36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靖康之难后,中原大地生灵涂炭,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被迫南逃,繁盛至极的开封城也就此衰落,再也不复昔日之辉煌。

曾在开封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孟元老,也不得不离开迁往南方而去,途中,忆往昔灯宵月夕之美景,思乡之苦涌上心头,于是起笔写下《东京梦华录》。

千年后,当人们再谈起北宋,谈起那个让人为之神往的开封都城时,翻开这本百世流传的《东京梦华录》,不禁让人感到好奇,那座让孟元老如此美赞,让无数北宋和后世人为之歌颂的开封,究竟有多么繁华,有多么让人向往?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去尽可能寻觅、勾勒出那座旧之王城的一角原貌吧。

一、政治、经济、文化的世界中心

一个大都市的繁华,往往不是一元的,而是由以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耦合为核心的多种因素共同造就。在古时的开封城中,这样的有机耦合效应显得更为明显。

政治是一切的基础,昌明的政治带来稳定的社会环境,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繁荣的经济是文化的催化剂,繁荣的经济带来了极为丰富的泛文化生活,而其又反过来进一步稳定、推动了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北宋都城开封实现了空前繁荣,150万的鼎盛人口和极为广袤的城市面积远远超越了国内其他城市,在世界上更是绝无仅有。

1、昌明的政治体制

北宋建国之初,为解决五代十国时期武人干政、军阀兵变导致天下频繁易主的困局,宋太祖用一招“杯酒释兵权”将军权控制在了皇室手中,并且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国策;对文人的重视,从其定下的“万不可杀台谏之官”的祖训中可见一斑。

宋朝对文人的重视,大大的提升了文人士大夫阶级的地位,他们开始积极地来到开封都城,参与到国家政治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以韩琦、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为代表的杰出名臣。

尤其是宋仁宗时期,以守旧派和革新派为主的政治交锋激发着北宋的政治活力,宋朝达到了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的空前繁荣。

开封城,作为北宋政治的核心舞台,一位位杰出的政治家粉墨登场,在此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流传下了一幕幕为后人称道的政治传奇。

2、繁荣的经济活动

政治的昌明和活跃也直接激发了经济的活力,其中,坊市制度的打破代表着北宋开封城的经济之繁荣达到了此前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新阶段。

北宋之前的朝代,以盛唐的长安城为代表,城内百姓的活动都被规束在坊与市之间。

坊是生活区域,禁止一切交易活动;市是交易区域,禁止百姓居住,在昼时的规定时间内,交易活动以钟声的敲响为开始和结束信号。根据城市规模的不同,市由一个到数个不等。

在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时期,这一制度有效的保障了生产交易活动的的可控和城市的稳定有序,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市越来越不能满足百姓的生活所需,坊市制度对人民生活的制约越来越大。

到了北宋时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昌明的政治制度大大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宋仁宗广听民意最终废除了坊市制度。于是,商业迎来了大发展期,开封城内的商品经济活动迎来了空前繁荣。

这一繁荣景象在工业化以前的整个世界历史上都绝无仅有,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千年前那一片盛景的冰山一角,坊市制度,在图中也完全不见了踪影,闹市中呈现繁忙自由之象;人影冗杂之间,仿佛传来阵阵鼎沸之声,活力与生机尽在其间。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期间的相国寺,本应是肃静之地,但也呈现出一幅商品经济繁盛的景象。相国寺定期举办的庙会上,经营范围之广、物品之繁多,更是令人流连忘返。

《东京梦华录》之中也有载:

“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第三门皆动用什物,庭中设彩幕露屋义铺,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

仅仅是一小部分区域,便足见相国寺交易活动之盛,也从侧面展现出了开封城内经济活动的繁荣,其功能定位,恰恰就像我们现在的商业购物中心。

3、丰富的文娱生活

开封城政治和经济的繁荣,也催生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在开封城中都各有去处;雅俗共赏,不盛其乐。

“勾栏瓦舍”演出场所的兴起,就是开封城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的最好写照。宋仁宗坊市制度被打破后,供以百姓休息、戏子演出的瓦舍在开封城一座座的兴建起来。人们聚集在这里谈天说地,饮茶休憩,观看一幕幕精彩的戏剧表演,喝彩之声昼夜不绝。

根据现代学者廖奔在《中国古代剧场史》中的考证,瓦舍的兴盛持续了数百年,在明朝中期之前消亡殆尽。

不难理解,如此大型的娱乐场所,唯有宋朝开封这样经济繁盛,百姓生活有余力投入娱乐的城市才能支撑其运转。

北宋灭亡后,衰落的开封城中再也没有了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瓦舍后来发展向了南宋的都城临安,但南宋也灭亡后,瓦舍再也没有了能兴盛之地,慢慢消失在了历史的河流之中。

除了“瓦舍”这一标志性的文化场所外,彼时的开封城,还有各式各样的文娱方式,如歌舞、酒饮、蹴鞠、斗茶、斗蟋蟀等等,以丰富百姓的日常生活。

除此之外,对于节日的庆祝,开封城百姓也显得尤其重视,事节繁多。

在《东京梦华录》中,有这样的记载:

“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事无巨细,孟元老对开封城各各节日习俗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思乡之情,溢于纸间。

4、影响深远的士大夫文化

除了最基础的文娱生活以外,北宋强调文治天下的理念,也催生出了影响深远的士大夫文化和精神。

士大夫们往往集文学和政治能力于一身,积极投身开封都城的核心政治舞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政治理念有所不同,在政治上尖锐交锋,但依然认可称赞对方的品格。

苏东坡处境危难时,虽为政敌,但王安石依然上书为其说话。王安石去世时,苏东坡亦给出了“名高一时,学贯千载”的极高评价。

即使被贬黜,依然不会影响士大夫们的风骨;政坛上的不得意,反而更加坚韧了他们的精神,在文学上“挥斥方遒”,写出一篇篇经典的诗词佳作,又推动了北宋诗词的发展。

这样的士大夫文化,在天子脚下的开封城孕育发展,以开封城的核心影响力遍及全国,为后人歌颂。

二、繁华背后的隐患

在开封的繁华背后,泱泱北宋,却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而之所以讲开封的繁华要讲其背后的隐患,是因为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万事万物均有代价,背后的隐患,正是开封表面繁华的代价。同时,更全面的认识问题,远比单纯的夸赞来的更有意义。正所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示后人而复哀后人已。”

1、政治体制的弊端

虽然我们称赞北宋初期的昌明政治,称赞士大夫的文化和精神品质,但是,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

一方面,积极参政的风气使得开封都城的官僚群体尤为庞大,本就优厚的俸禄加上庞大的人数使得国家在俸禄上的支出尤为惊人。庞大的官僚群体,也滋生了严重的腐败问题。

另一方面,文人相轻。虽然有士大夫文化的约束,但这种自发的约束会慢慢被侵蚀,最后朝政被一群以个人利益为重的仕人把持。他们结为朋党,排斥异己,使得行政效率大大降低。

两方面的作用,导致开封都城疯狂消耗国家财富的同时,其作为首都的行政职能却越来越弱,进而拖累全国的发展。同时,全国各地的行政机构都有着越来越严重的相似问题。这是积贫积弱隐患的根源。

2、 商品经济背后对全国资源的榨取

开封城繁荣的商品经济是有代价的,必须依赖全国资源的不断输入才能持续。

在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北宋,生产力相较前朝虽有进步,但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商业高度发达,第一、二产业却没有发展的开封,势必加剧地方对其以粮食为代表的资源的投入。

开封城可供消耗的资源多了,但地方的资源却少了,开封城对地方的这种变相垄断,不断加剧着地方负担。

总结

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我们领略了开封城的繁华。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这表面的繁华背后所承担的代价。北宋最后的灭亡,不单单是长期以来“重文抑武”导致的军事薄弱,更是皇权和朝政沉溺于脚下这片繁荣,忽视隐患,不思进取的结果。

可以说,开封是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一座城市。昔日百年繁华,在靖康之耻后,一朝梦碎。所有的纸醉金迷,徒留亡人追忆。

0 阅读:60

闻禹观史

简介:天天讲历史,感谢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