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这个地方听起来挺有意思的,就是那种特别朴实的小镇,结果突然来了一大群知识分子,他们带着书本仪器,跟当地老百姓混在一起生活,这种画面想想就觉得挺温暖。
李庄原本就三千来号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谁能想到1940年突然来了一群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教授,他们带着一堆看不懂的仪器和书本,说是要在这安家。
村里的庙宇和祠堂里的神像被搬出来放到别处,腾出地方给这些人当教室,连带着一些大户人家也把自己的院子让出来给他们住。
同济大学的人刚来那会肯定也挺不适应,毕竟从大城市忽然到了这么个小地方,但是李庄人的热情让他们很快就觉得这里也挺好。
慢慢的学校越办越大,新开了好几个系,医学院法学院都有了,学生也从一开始的几百人变成了一千多人。
其实这种变化对李庄来说也是件好事,因为学校把整个教育体系都带来了,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了,让当地孩子也能受到很好的教育。
那时候的李庄特别热闹,因为不光是同济,还有十几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也迁来了,小镇一下子住了一万多人。
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互相帮助,知识分子们认真教书做研究,李庄人也尽力给他们提供生活保障。
这种相处模式挺有意思,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似的,虽然来自不同地方说着不同的方言,但都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同济大学1946年搬回上海之后,跟李庄的关系并没有断,反而变得更加深入了。
现在李庄有个纪念碑广场,就是同济大学出钱建的,碑的形状像个帆,象征着当年的那段历史。
同济现在每年都会派学生去李庄支教,还跟李庄中学结成了友好学校,专门给李庄学生预留了一些入学名额。
2016年李庄还开了个同济医院,请了个挺厉害的肝胆外科专家当名誉院长,给当地老百姓看病。
同济的建筑师们还帮李庄做了古镇保护规划,就是想保护好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
最近新开的文化抗战博物馆也是同济的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形状像四只握在一起的手,说是代表团结。
博物馆里还专门收藏了当年同济师生在李庄留下的东西,就像是个纪念馆似的。
这种关系持续了八十多年,挺不容易的,可能就是因为当年那段共同经历太深刻了吧。
其实从这个故事能看出来,战争年代反而让内地接触到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