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乌克兰在与俄罗斯的战争中犯下过很多错,但最致命的错就在于死咬住“存地失人”这个原则不松口。无论是去年的马里乌波尔还是激战224天、新兵平均存活时间4个小时的巴赫穆特,乌军都不惜代价地与俄军争夺一个其实可以被取代的地点。关键的是,乌军付出了惨重伤亡,消耗了大量北约送来的资源后,每次还都打输了。
(炮弹充足的优势可能是之前谁都没想到的)
更令人不解的是,如今这种情况可能要第三次上演了,这就是近期俄乌战场交战最激烈的阿瓦迪夫卡。10月9日,趁巴以冲突转移北约注意力之时,俄军开始对阿瓦迪夫卡北郊的阿尔杰耶夫斯基焦化厂和焦化厂东北方的渣土山,发动营级规模的进攻。刚开始可能是乌军猝不及防,没想到俄军会在此刻进攻,所以俄军一度控制了渣土山东侧和北侧,装甲部队还越过铁路线逼近斯捷波沃和贝尔蒂奇。
乌军很快反应过来,调派预备队在这两个小村阻击俄军,击退了俄军的反攻,并在渣土山周围与俄军爆发激战。10月12日至15日的几天战斗下来,乌军成功将进攻的俄军挡在渣土山下,但由于俄军的火力优势,乌军在渣土山表面的活动几近绝迹。这期间,渣土山表面实际上属于无人区,双方的无人机和观察哨始终盯着渣土山的动态,随时用炮兵和巡飞弹予以打击。
(被击毁的俄军坦克和装甲车)
然而,俄军并未放弃,除了继续在渣土山附近与乌军交战,俄军在阿瓦迪夫卡正面,也就是面向顿涅茨克的方向持续进攻,尽管速度很慢,但倚仗火力优势一直在推进。同时,俄军还在南北两翼持续发力,意图缩小包围圈,例如北翼的克拉斯诺霍里夫卡,以及南翼的塞维尔内等地。这段时间大约是10月16日到20日前后,也正是这4天的战斗,大概让乌军总参谋部作出了俄军并不急于攻城,,而是打算“围点打援”的判断。
一般来说,面对这种情况,防守一方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趁包围圈没有合拢,立即将部队全部撤出来,同时还要调遣精锐部队在包围圈两侧打阻击战,但这个选择对“存地失人”的乌克兰政府来说不可能,所以乌军选择了另一个增兵防守,意图拖垮进攻者的办法。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乌克兰军方费了很大的劲说服泽连斯基,同意暂停包括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在内的所有战线攻势,将部队派往阿瓦迪夫卡。
(10月26日的阿瓦迪夫卡战场态势)
从这几天来一直有乌军部队从各地赶到阿瓦迪夫卡来看,这个消息的真实性还是很高的,这标志着乌克兰军方也认同了政府的意见——阿瓦迪夫卡就是第二个巴赫穆特。
10月23日开始,俄罗斯军队开始不分黑夜白昼,对渣土山(乌军称260高地)乌军防御阵地展开狂轰滥炸,乌军为了拦住俄军地面部队的冲锋,对此使用“海马斯”火箭炮发射子母弹药,准备对俄军装甲纵队实施大面积毁伤,然而这次乌军的反突击计划却彻底失算了,俄军装甲部队未采用密集编队实施进攻,反而让乌军的子母弹药和集束炸弹未能发挥关键性作用。
10月26日,经过4天4夜的炮火准备,俄军终于完全攻占渣土山,这个大约200多米高度的制高点在手,不但意味着焦化厂落入俄军手里指日可待,整个阿瓦迪夫卡市区也被俄军看得清清楚楚,虽然乌军发动了反攻试图夺回渣土山,但没有成功。随后,负责主攻的俄军第114近卫摩步旅将一面俄罗斯国旗和该旅的军旗插上渣土山,表明了现在谁是这里的主人。
(有观点认为这不是阿尔杰耶夫斯基焦化厂外的渣土山)
有意思的是,可能是不忿于俄军如此张扬的胜利,乌军专门出动无人机炸了这两面旗帜,显得很小家子气,而且有消息称,乌军无人机似乎还没有完全炸掉这两面旗。
不过这个小插曲也不算什么,因为还有的是比旗子更需要乌军操心的,比如俄军在南北两翼的持续行动,已经把缺口宽度压缩到7公里左右,几乎是一个冲锋就能打到的距离。如果不是在外围谢梅尼夫卡等小村的乌军仍在坚守,俄军也不愿意推进过快,阿瓦迪夫卡城内的大约8000乌军此时已经被合围了。
(阿瓦迪夫卡现在的情况确实很像巴赫穆特)
同时由风暴-Z部队和瓦格纳用部队组成的突击小组,已经从渣土山出发,越过铁路线进入焦化厂厂区,不过工厂内部结构本来就复杂,经过炮击后造成厂房塌陷,乌军又在这里埋设了大量地雷、诡雷和简易爆炸物,有没有乌军部队驻防也是个未知数,所以俄军要拿下焦化厂不是件容易的事,大概率要付出惨重的伤亡。
尽管目前阿瓦迪夫卡已经很难守得住了,但有消息称乌军计划增兵2万余人,使守军达到3万之多。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按照正常的战争逻辑,如果阿瓦迪夫卡要有3万乌军进驻,为了保证补给线安全以及不会被包围,乌军需要在外围部署至少10万军队,而现在乌克兰应该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再把几万军队送进虎口,可能是基辅唯一能做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