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中国的农民起义一般都爆发于长江以北地区。从最早的陈胜吴广起义,到清朝中期的白莲教起义基本都是这样的。
历史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而改写。不仅爆发于南方,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清朝从入关以后,两百多年心血打造的政治平衡随着太平天国运动被打破,汉族官僚集团乘势崛起,就此埋下了清朝最终灭亡的种子。
1851年,金田起义时的太平军只有万余人的规模!之后转战广西数月,规模有所扩大,但也就是十万人左右。直到进入两湖地区,太平军的数量才出现暴增。
金田起义规模急剧膨胀的同时,太平军的战斗力也十分地惊人。从广西出发,直到攻克金陵,太平军一路几乎是所向披靡,鲜有败绩。三场失利似乎也是情有可原:蓑衣渡之战,江忠源采用埋伏偷袭的方式;桂林和长沙的围城战,则是因为桂林、长沙两座城市城高池深,以太平军当时的装备水平很难撼动……
除此之外,太平军对清军几乎是全面碾压的存在!不论是满蒙八旗,还是绿营团练,天京变乱之前,清军基本是一触即溃。
即便是最终失败的北伐,两万北伐军一路北上也是屡败强敌。如果不是北方天气寒冷,再加上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集结了满蒙最后的精锐骑兵,北伐军很有可能会拿下北京,提前结束满清的统治。
僧格林沁打猎
为什么起点不高的太平天国,在崛起的那段岁月这么能打,短短数年之内席卷半个中国?这就很值得深思了。
与很多人认为的不同,农民起义的太平天国十分重视对士卒的训练。按照太平天国的规章制度,合格的基层士兵要接受信号识别、传统武艺、射击技术和战争四个方面的训练。经过训练的士兵可以正确识别各种指挥信号,有着极强的冷兵器格斗技能和较强的射击能力。这有效提高士兵的单兵素质!与之相对的是,清朝正规军疏于训练,单兵素质一塌糊涂。
为了训练的效果,太平军的要求也很严格,甚至采用各种方法招募西方正规军军官帮助训练。尤其是在射击能力和战阵训练这两方面上。一生以太平军自居的英国人呤喇就曾经在忠王李秀成麾下训练过太平军的射击,还按照忠王的要求训练一种结合了中西方思想的军阵。
这不是孤例,燕王秦日纲、慕王谭绍光等也都以各种方式招募外国军人,为自己训练军队。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热兵器完全取代冷兵器的战场地位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当时的中国在这方面的确落后于西方。相比起清廷中的那些老顽固,太平军无疑走在了前列。清军直到太平天国失败后的洋务运动中,才采用了类似的动作。而且采用西方训练方式的不是满清的心腹嫡系,而是湘淮系武装。
除了训练,太平军也是尽可能从各种渠道获取各种火器,以改善自身的装备条件。这源于太平军崛起过程中的惨烈教训。金田起义爆发的时候,太平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很差,将士们手中武器也以冷兵器为主。少量热兵器也是鸟枪、土炮之类的,质量差、威力弱。
太平军
因为手中的武器差,太平军攻坚能力很弱,损失很大。不仅如此,首义五王中的南王冯云山、西王肖朝贵都牺牲于清军的炮火下。直到拿下岳阳和武昌后,太平军通过缴获和自行生产初步改变了火力不足的问题。
定都天京后,太平军从各种途径采购枪炮等热兵器。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军火商也看到战乱中的中国对武器的巨大需求,把各种武器运到中国,其中相当数量的武器流入了太平天国。从事这项血腥生意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天京城中出现了专门的商铺进行此类交易。
后来精准预见清朝灭亡的赵烈文在《能静居士日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天京“买卖街极多洋枪铺户”,城内更有许多法国人,“俱穿长毛服饰,携带洋枪及各种炮械在彼销售”……有轮船,名不设,泊仪凤门,专做此等生意……由此可见,当时的天京城中军火生意已经是公开进行的了。
太平军除了购买这种方式,太平军也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枪炮的武器,甚至有过开办兵工厂生产枪炮的记录。这比号称中国最早的兵工厂,由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要早得多。
这也让太平军后期的装备水平一度碾压多数清军。早些年香港电影《投名状》中,太平军以火枪和大炮压制清军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段历史。
除了这两个因素外,太平军在兵种上和编制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与清军不同,太平军主要包含七个兵种:陆营(步兵)、炮兵、后勤兵、木营、骑兵、水营和土营。陆营和炮兵比较好理解,是当时比较传统的兵种。骑兵在太平军数量较少,但也有一定规模。
太平军水营则是水上作战的兵种,这与太平军在长期在长江中下游作战的环境密切相关。不同于后世的海军,水营并不能独立执行水上作战任务,而是作为其他兵种的辅助,更像是武装的水上运输队。不过在湘军崛起之前,太平军的水营曾一度控制长江中下游多个水域的控制权。
真正能够代表太平军的是后勤兵、木营和土营。后勤兵负责各种后勤物资的筹集、运输与分配,这与近现代军队中的后勤部门职能类似。不过太平军后勤兵的工作内容要多得多,甚至还有武器的保养与制作。在当时的中国,这一兵种的设置十分具有前瞻性。
木营类似于现在的工兵,负责建筑防御和进攻工事。这与太平军的作战习惯密切相关。在历史记载中,太平军十分钟爱各种木制的工事,包括木寨、木城、望楼等。在几次关键的战役中,都有此类工事出现,并发挥重要作用。
洪秀全太平军最具特色的兵种,要数大名鼎鼎的土营了。甚至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战争史中,只有太平军中存在这一兵种。
土营就是穴地攻城。虽然这种战法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太平军真正把这一战术发挥到了极致。他们把挖地道渗透与爆破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战术体系。真地道、假地道、声东击西……甚至还有爆破城墙后,再次爆破杀伤守军增援兵力的骚操作。
因为在多次战役中战功显赫,土营在军中赢得了尊重,享受极高的待遇。作为对手,清军对土营恨之入骨,尤其是湘军,双方的斗法贯穿始终。
除了这些兵种之外,太平军还有一项制度在当时绝对称得上超前,那就是军医制度。太平军中设置有专门的军医——拯危急,还有专门的章程规定了军医救治伤员的流程。这有效降低了士卒的伤亡,对于保持部队战斗力作用很大。
不过所有的这些只不过是外在因素,真正让前期太平军所向无敌的关键是优质的兵员。
太平军太平军以拜上帝教的信徒为基础,早期的官兵有着坚定的信仰。或许有人会诟病拜上帝教依然是一种愚民的宗教,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土洋结合的宗教信仰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他们承认人人平等。既然如此,作为战士的太平军和民众之间自然也是平等。
因为信仰的加持,太平军十分重视军队纪律的建设,强调遵纪爱民。这种爱民、以民为本的做法与原则,对近代中国各支军队影响深远。也是太平军能够长期坚持的力量源泉。
哪怕是天京变乱元气大伤,太平军在很长时间内依然保持强势。即便是天京陷落,打着太平军旗帜的捻军和其他各路义军依然坚持了数年。尤其是捻军,打掉了满蒙军事贵族最后的脊梁,满清皇室再也没有嫡系武装力量,只能依赖汉族官僚组织的武装。
天京事变除了思想上,早期太平军官兵还有一项很多人想不到的优势,那就是基层官兵大多经历过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这不是久疏战阵的清军能比拟。这里面既有罗大纲为代表的一批会党武装,更多的则是在清末血腥的土客械斗中锻炼出来的普通人。
孔飞力等汉学家曾经探讨过一个话题——近代华南地区的军事化。现在看来土大款云集的广东、福建,在这一时期宗族械斗十分激烈,尤其是土客械斗,称之为战争都不为过。这种血腥的械斗根源,在于清中期以来的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这导致当时华南地区的人地矛盾激化。
械斗中失败的宗族只能远走他乡,又带来了新的矛盾。金田起义前,拜上帝教组织的团营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宗族械斗的失利者。他们以宗族为纽带,组织度较高,且作战勇敢,是太平军前期的主力。
土客械斗经历过“隐形战争”磨炼摔打的太平军,单兵战力极其强悍,甚至出现几十人的队伍追着几百、上千清军打的夸张场景。基层军官更是宗族中的优秀子弟,有一定的经验。这样队伍团结,战力也强悍。
太平军北上湖南的时候,又接收了一定数量的湖南客家子弟。这些湖湘地区的客家人,与原来两广地区的客家人经历相似,战力也是不俗。
除了这些参与过宗族械斗的力量,金田起义的领导者很多也有自己的宗族武装,比如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豫王胡以晃等。这种以宗族为组织的力量,凝聚力强,战斗力也不弱。这也是早期太平战力强悍的原因之一。
天京变乱后,太平军战斗力直线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来自两广的老兄弟在内讧中损失巨大,太平天国的中上层几乎被一扫而空。后来征召的新兵,尤其是来自江浙的新兵,无论是战斗经验还是战斗意志,都不如那些在生死之间反复锤炼的老兵了。
一句话,太平军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汉唐的风范。不是流氓无产者临时起意的叛乱,而是普通人、良家子为了生存的抗争。
可是他们依然没有跳出历史的局限,内部不团结,最终失败。不过他们想不到的是,他们的建军思路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军队的建设,间接覆灭了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