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回归老家,望着熟悉的田园风光,我总会想起父母的那句老话:
"城里再好,哪有家乡亲切。"
这话道出了他们对乡土的眷恋,以及对乡村生活方式的向往。
我们这一代70后80后,从小就被父母灌输着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
上世纪70年代,父辈大多过着勤劳朴素的日子,在偏僻的小村庄安身立命。
虽然生活清贫,但大家早已习惯这种与自然亲密无间的生活节奏和方式。
然而,时代变迁,我们这些70后80后已渐入中年,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许多人开始反思,是否应该把年迈的父母接到城里一起生活,好好享受这都市生活的种种便利?
01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很有孝心的选择。
但真正去做,往往会让双方陷入诸多困境,反而无法给父母多大实惠。
城乡差异,始终是父母难以完全融入城市生活的最大障碍。
父辈们大多在农村长大,内心早已铭刻了乡村生活的自在与从容。
一旦来到钢筑水泥的城市,无论住进多么现代化的楼房,他们难免会感到束缚和压抑。
曾有一位老同学,硬是将七旬的老母亲从老家乡村接来城里一起住。
结果不到半年,老人便撒手西去。
最后一次见到她,她形容枯槁,神情萧索,似乎已经没了对生活的向往。
我看了实在揪心。
事实上,真正为父母着想的话,还是尊重父母自身的意愿,让他们安享晚年在熟悉的乡间最为恰当。
农村饱含他们的乡土记忆,乡村生活才是最贴合他们习惯的生存方式。
在那里,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串巷,闲话家常;
也可以随心所欲地打理自家的田园菜圃,或饲养几只家禽。
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却是他们晚年生活中仅存的乐趣所在。
与其将他们生拽入城市生活,过着被人为束缚的日子,不如让他们在乡村自在生活,岂不是一种更高尚、更有尊严的孝顺方式?
02
就拿我父亲来说吧,今年已是八旬高龄,但每天早起后依旧会在家的菜园里劳作一番,或在树阴乘凉小憩。
母亲也总是笑口常开,与村里的邻居们有说有笑。
每次回乡看望,我都会被这份宁静祥和的氛围所感染。
可以说,城里的生活虽然现代便利,但父辈们已经很难完全融入其中。
倒不如让他们留在故土,过着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
这才是一种真正尊重父母意愿的孝敬方式。
当然,单独留父母在家乡生活,我们也难免会有些顾虑。
最大的疑虑莫过于健康和起居方面的照应问题。
对此,我们要用心思考对策,给予恰当的生活保障。
一方面,我们要常回家看望父母,和他们多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所需,有求必应。
另一方面也要托付亲友定期上门照应,或请人入住为其提供起居服务,避免他们在生活起居方面感到无助。
以我家为例,我和姐姐就是这样操作的。
03
我们总会定期回去与父母团聚,了解他们的近况和需求。
同时也专门请了一名阿姨,每天去父母家做做饭、打扫卫生,以及必要的生活照料。
这样一来,父母的晚年生活就得到了妥善安排和照应,日子也就自在惬意多了。
面对现代城市的诸多诱惑,把长辈们生拽入城,似乎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
但细想之下,这也是一种看似孝顺的伪仁孝。
我们需要有一种更宽广的视野,用更开明的态度审视孝道的真正内涵。
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参照,关键在于以平常心思索父母内心的真正需求。
只要我们能尽心尽力维护父母的生活品质和幸福安康,不将自身的生活方式强加于他人,这才是真正的孝顺之道。
从古至今,孝道的内核就在于此。
不应止于形式主义,更不该流于伪善。
真诚用心,相互理解,才是亲子关系的最高境界。
声明: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