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会把35岁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线。一个人如果35岁了事业还没有什么起色,那么,这个人这辈子基本上也没多大出息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35岁定律”。但朱德就完全打破了这个“35岁定律”:他30出头就出任过滇军旅长、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以及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等位高权重的职位。
朱德魄力之大可谓罕见,他36岁时决然舍弃高官厚禄,一切归零,40岁才从零开始,44岁出任红军总司令,51岁出任第18集团军(八路军)总司令,60岁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新中国成立当天,63岁的他再次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的人生是成功的,完全打破了这个“35岁定律”!
在德国时的朱德
1922年3月27日,重掌云南军政大权的唐继尧对朱德发出通缉令。于是,朱德干脆借着唐继尧的毒手,将他同所有封建关系全部斩断,决然无牵无挂地从原来的黑暗环境中摆脱出来,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1922年6月初,朱德从南溪来到重庆,受到川军第二军军长杨森的热情接待,杨森于1913年加入滇军,曾与朱德共事,1920年从滇军转入川军。他深知朱德军事上的本事,此时,他正准备同川军熊克武部作战,因而,以师长之职相许,极力想要留住朱德来助他一臂之力。
但朱德对旧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已经毫无兴趣,他向杨森表示,自己决心出国学习军事,婉言谢绝了杨森的请求。杨森见挽留不住,只好表示自己一定虚席以待,等朱德学成回国后再回来。
7月初,朱德赶到北京,见到了2年前就约好在北京会面的同道好友孙炳文。朱德此番从云南出来,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开阔了他的眼界,他亲眼目睹了许多小工厂里工人们的悲惨生活,也看到了饿死街头的贫民,目睹的情景让他很悲愤,他当时觉得,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悲惨的国家。
到了北京后,在孙炳文的陪同下,朱德游览了北京许多地方,又让他看到了这座古都处处都充满了腐败。孙炳文和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都有不错的交往,朱德在孙炳文的影响下,认定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救苦难深重的中国,因而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久,朱德和孙炳文、金汉鼎在上海见到了孙中山,孙中山提出,要朱德和金汉鼎回已经移驻广西的滇军,再组织滇军帮他攻打叛变革命的军阀陈炯明,还答应先付给军饷10万元。金汉鼎当即接受了这个要求,但朱德已经不再看好孙中山这种借助这个军阀去打那个军阀的做法,以决心出国学习为由,婉言谢绝了孙中山的要求。
几天后,朱德在上海见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陈独秀,向他提出入党的要求。陈独秀无法相信,像朱德这种在旧军队中有着很高地位的人会真心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陈独秀的冷淡和质疑让朱德感到很痛苦、很绝望、很混乱。
孙中山
陈独秀没有答应朱德入党的要求,朱德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去国外寻找拯救中国的道路。1922年9月,朱德和孙炳文、房师亮、章伯钧、李景泌等10多人同船前往欧洲,这10多人当中,朱德的年龄最大,再过3个月就是36周岁了,对此时的朱德来说,他已经把一切都归零了。
邮轮经过40多天的航行才抵达了法国南部港口马赛,在这途中,邮轮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停留半天或一两天,朱德和李景泌每到一个城市都要下船去逛一次,这让他们见识了许多稀奇事,得以大开眼界。也让朱德亲眼目睹了,国外也并不是他在国内时想象的那么好,让他切身感受到了,世界上悲惨的事情并不只是发生在中国。
朱德和孙炳文在巴黎停留期间,听说了一个在德国的名叫周恩来的人已经在留法学生中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旅法组织,他们打听清楚后,当即乘火车追往德国。朱德和孙炳文终于在1922年10月22日见到了周恩来。当时,朱德36岁,周恩来24岁,两人互相欣赏、一见如故。
11月,经中共旅欧组织负责人张申府和周恩来的介绍,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因工作需要,朱德作为秘密的中共党员,对外的政治身份仍然是国民党党员。一到德国,朱德就以极大的决心和毅力先努力学习德文。
朱德学习德文的方法与众不同,他不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学,而是买了一张柏林地图,每天带着地图出去走,沿途遇到博物馆、学校、画廊、餐馆,甚至是只要允许他进去的工厂,他都要进去看看。他四处游览,还走访普通人的家庭,半年时间,他几乎走遍了柏林,德文就这样学会了。
朱德除了学习德文,军事也是他一直关注的重点,外出每到一处,他就带着军事眼光看地形、思考作战方案,总是问自己,这里要是打起仗来,应该怎么办?然后就在脑子里慢慢布置各种作战方案。这就是朱德了不起的地方,这也是他在军事上之所以如此出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1923年5月,朱德搬到德国中部哥廷根,他的房东是一位曾在德国皇家军队中担任过将军的男爵,朱德经常请男爵讲述一战中的战例和战法。与此同时,他还买了许多德文军事书籍,潜心研究国外的军事历史。这一段经历,让他在军事上获益颇多。
陈独秀
朱德在这段时期重要的活动是每周三参加党小组会,学习和讨论许多马列主义著作,分析国际形势和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这使得朱德的政治眼界大为开阔。
1924年3月,朱德进入盖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哲学系学习社会学。虽然他每天都去听讲,但他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党小组的活动上,因为他认为,这个活动才让他更能受益。
朱德平时虽然沉默寡言,但他和其他中国留学生的关系都很融洽,大家感觉朱德为人诚恳,很讲交情。朱德还对一个小他12岁的中国留学生说,人就是要能够忍耐,不要急躁,做事要谨慎小心,不要骂人,要大度。此外,朱德的勤俭、谦和,有见识,读书用功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5年1月,朱德回到柏林,专门从事党务活动。这年夏天,朱德参观了有20万人参加的德国红色前线战士同盟检阅式、野营训练和巷战演习后,得出结论:革命要取得成功,要有人民的军队,还要有人民的支持。在当时朱德就能有这么超前和深刻的见解,是极为难得的。
大家都知道朱德年纪比较大,而且过去还有过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大家都觉得他非常朴实、平易近人。朱德在印德文传单、改组留德学生会、组织追悼孙中山逝世的游行和集会、召集各种讲演会,以及办油印周刊等活动和工作中,承担了许多具体工作。在德国期间,朱德因参加革命活动,还曾2次遭到柏林警察当局逮捕。
1925年7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朱德从德国前往苏联学习军事。在德国的近3年中,朱德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种种社会现实,研究阅读了许多马列主义著作,又从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上进行过仔细反思和检讨,他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朱德在苏联学习了10个月,接受了城市巷战、游击战等战术的训练,朱德因为有过非常辉煌的军事经历,他对这些军事课理解得非常透彻,经常为那些来向他请教的学员答疑解惑。1926年5月,朱德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回国参加北伐战争。而此时的朱德已经年近40岁,一切才是从零开始。
青年周恩来
此后,朱德一路开挂,44岁出任红军总司令,51岁出任第18集团军(八路军)总司令,60岁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新中国成立当天,63岁再次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69岁位列十大元帅之首。朱德为什么能够打破“35岁定律”,开创如此辉煌的人生?根本原因就是他有崇高的理想、杰出的能力、卓绝的毅力。而这些,也正是他能够打破“35岁定律”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朱德传》:金冲及主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