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中国建设步伐的加快,江苏体育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加大了配合力度,积极探索“体医融合”发展并初见成效。日前,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省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新形势下,江苏“体医融合”如何进一步开展?如何在顶层设计、理念创新、平台搭建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省体育局副局长熊伟一行赴上海市调研体医融合工作)
0 1 党建引领 “体医融合”延伸至社区末端江苏体育部门一向重视党建工作,各级体育部门以健身场地、赛事活动为抓手,作为开展党建的重要阵地,构筑“不打烊”的“党建阵地”。那么新时期下,如何把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更好的融合,进一步推动“体医融合”高质量发展也是江苏体育部门非常重视的方向。
“近邻”上海市的特色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借鉴:将“体医融合”与社区党群服务站相结合,一方面将“体医融合”延伸到基层末端,一方面也使得“体医融合”在党建引领下得到更好地开展。
上海的殷行市民健康党群服务站,是上海首家在党建引领下开展“社区健康师”的区级示范点。站点植入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为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效能评估”“市民运动健康素养评估”等大数据分析打下基础。
体育类高校与地方党建工作融合发展。据了解,上海杨浦区委和上海体育学院党委进行了党建联建的签约。杨浦各街道党工委书记也和上海体育学院的12个二级党组织书记进行了结对签约。上海体育学院通过“社区健康师”这个有效载体,融通区校党建资源,学校与城市在党建引领下“共同赋能”。
0 2 理念创新平台化思维吸附多元资源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体医融合”发展更加迫切。如何创新?发展方向在哪儿?着力点在哪儿?作为人群聚集的最基础单位,社区以及公共卫生领域对于人口的整体健康非常重要。社区服务站是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末端的工作平台,医卫、全民健身的各种政策和措施及社会服务最终都要落实到社区末端。毋庸置疑,基层医疗机构成为最适合开展“体医融合”较好的着力点。
(南通一社区举行趣味运动会)
江苏体育部门以社区为抓手,打造社区健身场地等同时,开展了社区运动会、科学健身大讲堂进社区等系列活动,有效的带动了社区居民的健身健康意识。如何把这么多的资源有机的整合到一起则成为江苏体育部门重点思考的问题。据了解,上海殷行市民健康促进中心是上海典型的全民健身与健康融合的社区型市民健身中心。该中心采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将体育、康复、养老融合,由街道提供平台,第三方出软件服务,共同为街道居民打造健身健康平台。上海滨江则在现有服务站嵌入式、融合式建设理念的基础上,以“基础+特色”为原则,把运动健康科普书籍、小型健身器材作为各站点的“基础配置”,同时,联合滨江沿线单位,每月举办一次专题性科普集市,形成亮点项目。服务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健康为目的来提高社区工作站的服务质量,全力配合全民健身和社区日常工作的结合,让政策惠及更多社区居民。”
0 3 数据共享 发挥“1+12”的作用卫生健康部门与体育部门大数据共享,是“体医融合”发展的关键点。记者日前前往上海调研时发现,在当地政府部门主导下,卫生健康、体育、财政、民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社区体质监测等资源,通过一体化管理、同质化医疗,为居民提供运动康复、医疗等服务。
(智慧健康小屋)
以上海打浦桥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智慧健康小屋”为例,该中心为居民提供包括11项自助健康监测、11项自助体质监测和15项健康量表自评服务,所有检查报告通过“上海健康云”平台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时共享。
调研中,一款名为“上海健康云”的软件平台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记者体验发现,该平台可为居民提供“社区健康师”项目查询预约、知识普及等服务。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社区居民健康数据沉淀,为运动健康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基于项目数据统计,定期与相关部门联合发布运动健康领域指数报告,为政府在运动健康领域的决策提供支持。
事实上,江苏体育、卫生健康两大部门一直都在寻找“体医融合”的突破口,通过培训“运动处方师”、“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等方式加大融合力度。此外,江苏全省已建成125个省级以上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每年面向30多万名健身群众提供免费服务,充分说明了两大部门融合的决心。关键是,运动健康数据如何与医疗卫生部门数据共享,是两大部门亟待重点突破的方向。
取长补短、结合实际,才能摸索出更多符合江苏特色的、有助于百姓的“体医融合”实践方法。我们希望,在政府部门主导下,体育、卫生健康两大部门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创新发展理念、打通融合瓶颈,着力提升“体医融合”服务水平,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