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粉丝分享了檀健次十几年前的微博。
里面有对家人的爱,有吃到了美食的开心,还有对高强度排练的忐忑,也有减肥成功暗戳戳炫耀的小心思……
总之看起来还是“小糊咖”时期的檀健次,是真的在拿微博当朋友圈发。
后来人慢慢火了,微博也变成了半年可见。
字斟句酌的宣发,嫣然成了纯粹的工作平台。
其实十几年前的微博,真是热闹非凡,不知道大家还记得那些年活跃在微博的内娱活人吗?
刚刚获得飞天奖最佳女主角的赵丽颖,曾经的微博也是生猛的很。
杨幂早期的微博也是挺非主流的。
最搞笑的是雷佳音这条。
大街上跑鸵鸟正好让他碰到了,真的是看一次笑一次。
大姐大那英更是想说啥就说啥,毫无避讳。
还有曾经小小孩时期的王俊凯可怜兮兮地吐槽期末考试和作业。
也有好友唐嫣贴脸开大吃“是胡不是霍 是霍躲不过”的梗的。
叔圈的吴京和段奕宏“死鬼”“死鬼”叫的也是分外亲热。
龚俊自己在评论区提醒大家代购水深……真的是笑死了。
还有魏大勋出门跑步被淋成落汤鸡的对比照……
自己吐槽自己最致命。
沙溢分享的跟自己儿子的经历,也是让人忍俊不禁。
……
看来十几年前的微博,是真的在明星们自己手中。
现在的话,能有多少还是本人在发在打理的,真是不好说了。
毕竟,就算在自己手上,也不太可能放飞自我去发微博了。毕竟一不小心,玩梗就玩成事故。
像几年前薛之谦洪水中摆拍爬电线杆,不久前苏醒提前开香槟,都曾引发过不小的负面争议。
作为影响力很大的公众人物,或许本来没有其他意思,一不留神也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这个没办法,有得必有失。
承受了公众流量的关注和红利,就应该更好地接受监督、做好自我约束。
之前有个热搜话题是“我的分享欲是怎么消失的?”
有人分享,自己发了漂亮的蓝天白云给朋友,但朋友的回答是:“这有什么特别的?这不就是普通的白云吗?”
然后他说,自己的分享欲瞬间没有了。
其实彼此之间的意思“get不到”或者“理解有偏差”都很正常。
消失的不是分享欲,而是分享可能带来的后果。
从心理学上来说,分享的本质其实是渴望得到回应,期望能够与他人产生共鸣,期望获得他人的认同,避免自己产生孤独情绪。
就像某位网友所说:
“我并不关心云的形状,也不觉得闯了祸有什么可拍照的。所有讲过的可起来没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只是希望你能参与到我的生活里来。”
简单的回应是倾听,高级的回应是共情。
就以檀健次工作室今天刚刚分享的vlog作为结束吧!
分享本身,就是热情与爱。但是其实还是很怀念全员“活人”的年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