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模仿领导,该“正确引导”的是谁?

沛沛说事 2023-10-21 21:25:01

近日,一则学生穿着行政夹克模仿领导“视察”学校的视频,在多个互联网平台上广泛流传,有网友称学生来自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视频中,这位“领导”让食堂正在玩手机的阿姨赶紧站了起来;到室外与学生会面交谈;背着手在学校内到处巡视;身后跟着的也很像是他的随从,俨然是真实场景的展现。

对此,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校方了解,拍摄视频的同学注意到了近期一个“要穿的不像一个孩子”的热点话题,并出于好奇,进行了模仿,并在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上发布,以此蹭流量,校方会对同学进行正确引导。这名负责人同时表示,希望社会为这个同学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要过度解读,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学生做出引发舆论关注的行为,对学校来说,可能会面临一些压力,做适当说明和回应,并无过错。问题在于,学生的这一行为,是否存在负面影响,该不该受到某些方面批评和指责,也是需要客观分析、理性看待的,切不可简单认为学生是为了蹭流量,或者是好玩。实际上,模仿领导“视察”的背后,也是有值得思考的问题的。

要注意,学生模仿领导“视察”的视频受关注,并不在模仿本身,而是模仿中的惟妙惟肖,是让很多人从学生的模仿中品到了某种味道,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如果不能引起共鸣,哪怕模仿得再好、再惟妙惟肖,也不可能引发共鸣,不可能产生强烈反响。

事实是,这位学生的模仿,已经击中了社会的一个痛点,亦即某些领导的作派,某些领导的所作所为。一定程度上,是一次很具现实感、真实感的场景教育。可以让某些领导看看,自己的工作行为、工作形象、工作态度,已经在年轻人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形成了什么后果。

要知道,凡是接待过领导视察,或者通过媒体关注过领导视察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这名学生的模仿实在像极了。有的领导,就是如此。无论是检查工作,还是参观考察,甚至是访贫问苦,都要装出一副大领导的样子,高高在上、居高临下,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极难看出平易近人、谦卑恭敬的神态,毫无亲和力、感召力可言。

不仅如此,视察、考察、检查过程中,还要前呼后拥,各种宣传工具齐上。实际上,什么东西也了解不到,什么情况也掌握不了。这位学生模仿领导“视察”的视频,与其说是一次蹭流量的玩耍,不如说是一次对某些领导工作作风和行为的讽刺,应当在这些领导的心理上产生震动,让他们能够认真地从视频中窥视一下自己的行为。

实际上,对领导来说,要想真正掌握情况、了解实情,就必须放下身段,沉下身子,真心实意地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而不是走过场、图形式、做表面文章。前呼后拥的视察、调研,是不可能有什么效果的。只有那些轻车简从、走街穿巷、走进寻常百姓家、深入基层与企业的领导,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到真实情况。如果各级领导都能这样做了,留给学生和年轻人的,可能就是另外一种形象。同样是拍视频,产生的效果也会完全不同。

也正因为如此,应当“正确引导”的,并不是模仿领导“视察”的学生,而是习惯这种视察的领导。如果领导的作风不改变,行为不规范,继续像学生模仿的那样,那么,纵然学生不再模仿,在公众的心里,也永远是学生模仿的样子,高高在上、居高临下、道貌岸然的形象不会改变,领导在群众心里的威信也难以提升。

今年4月13日,新华社旗下的《半月谈》杂志曾发表《几十个调研任务压给“一支笔”!“逐级调研”岂能成为“逐级要材料”》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调研的不写材料,写材料的没资格调研;逐级调研变成“层层要材料”;诸多调研任务大都压在基层少数“笔杆子”头上;有基层干部“一个月领了几十项调研任务”,“逐级调研”异化为“逐级要材料”。文章背后映示的是什么呢?难道不是学生模仿的背着手到处走走看看的场景吗?不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神态吗?否则,怎么会连调研材料也写不了,而要基层逐级上报呢?所以,需要“正确引导”的,当然是领导,而不是学生。

0 阅读:0

沛沛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