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肉肉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尾
一次离家,让黄旭华30年不再踏足家乡。
他甚至狠心到连父亲最后一面都不愿意去见。
母亲、兄弟姐妹纷纷怒骂他不孝。
却不想,一则报道的出现,揭开了他离家的真相。
当看到杂志上的内容,他的母亲立刻崩溃大哭。
原来这些年,所有人都错怪黄旭华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82c963853005f0351b591474d31524b.jpg)
黄旭华出生在1924年广东的一个偏远小镇,父母是医院的医生。
因为受到长辈的影响,他原本是将治病救人当做自己的心愿。
可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他看到了中国最惨痛的一幕。
于是他的心愿也从治病救人,变成了保卫祖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cd641d01f20843a61b08e6c614295ce.jpg)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黄旭华告别父母独自走了4天,去一所名校求学。
当到达学校的那一瞬间,他双脚上的血泡早就被磨的不成样子。
在这所临时搭建的学校里,黄旭华和同学们可以说是将脑袋别在裤腰上。
这边在这里学习,那边就是飞机的轰炸声。
最后这所学校,也宣布解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7097aa1581e420b25ca0c65f24a4f1b.jpg)
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黄旭华辗转多地,四处求学。
想到自己颠沛流离的求学之路,他下定决心要造飞机,来抵御外国的侵略。
抱着这个坚定的信念,黄旭华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
从此开始了追寻“造船造舰”、抵御外国侵略的报国之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531506b648a7cfa37fb00e024574f7c.jpg)
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是美国研制出来,紧接着苏联也研制成功。
面对着这两个超级大国施加的核威慑,毛主席下决心,哪怕一万年我们也要把核潜艇搞出来。
于是,包括黄旭华在内,一众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的年轻人,挑起了这则重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983924c97ed53561fc18b279bd69a53.jpg)
当时我们根本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所有的信息,都是来源于新闻报道中的只言片语。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从国外带回了美国华盛顿号导弹核潜艇的儿童玩具模型。
这个玩具,被专家们一点点拆开,再重新装上去。
令所有人开心的是,这个模型最后出来的细节,和我们推演出来的设计图有很大一部分是一致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b6e9f5c57af7be5684527d59890d779.jpg)
有图纸只是其中的第一步,随之而来的才是压力。
核潜艇的核动力装置、舰体结构、舰型等,全部是一众科学家要研究的问题。
当时美国仅突破舰型这个难关,就“走”了三步。
黄旭华和同事们为了完成任务,将三步并成一步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f811d15e1943a0f6510dddcd37049f1.jpg)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所有和数据有关的问题,全是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算出来的。
这里面的难度,我们难以想象。
在攻关核潜艇的重心和重量时,为了让核潜艇能够维持在海中的稳定性。
他们选择用“秤”来计算。
在这样的条件下,一艘排水量达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所有的数值和他们测算的完全吻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89ec64856cffc3861c351f6128df77b.jpg)
1970年,当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的时候,黄旭华眼泪止不住地流。
这一艘核潜艇就是“长征一号”。
在没有资料、没有计算机、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这些科学家创造了世界核潜艇研制最快的历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c8b7abdb8ee30f4361f17220233aeb4.jpg)
但我国当时只有常规下潜经验,现实中核潜艇遇到的危险要多很多。
为了进行深潜实验,所有科研人员的心情都非常沉重。
有的舰员甚至写好了遗书,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作为总设计师的他看在眼里,于是主动提出一起下潜试验。
最后试验成功,诞生了新纪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600a7af83025a6c47778d2a0f19349b.png)
也是因此,黄旭华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听到这个名号的时候,他却摆摆手说:
这些荣誉是所有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一起创造出来的。
自己只是其中的一员,并且做在岗位上应该做的事而已。
这时候,媒体写了一篇和黄旭华有关的文章。
也是因为这篇文章,让黄旭华的母亲泪流满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68258e86fd19dae49259e80d8e41d53.jpg)
当时为了保密,黄旭华离开家乡之后,再也没有给家里报过平安。
父母多次写信询问他的工作,黄旭华从没有开过口。
甚至连父亲因病去世,他都没有去看父亲最后一眼。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fdec016649c48ca87b4ab12f26ea86c.jpg)
他离家之后,妻子李世英担起了养家的重任。
妻子不幸出现脑震荡,都在惦念着不要告诉丈夫。
这一幕幕让黄旭华的兄弟姐妹,直骂他是个“不孝子”。
直到这篇文章的问世,才让所有人知道,大家都错怪他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280f639af45ddbfbf393db9c0274e2c.jpg)
在退居一线之后,黄旭华开始向无数国人讲述这段历史。
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忠孝如何两全”。
而黄旭华直接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b0b16aae7c8bcaf71788eea27aca568.jpg)
当国家给他颁发高达2000万的奖金之时,他毫不犹豫的捐献给科研事业。
哪怕在谈及自己的身后事时,也是表示要一切从简。
这位为核潜艇奉献医生的老人,在2月6日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他灵堂上的鲜花,则是一艘艘的核潜艇形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234b0bb387d2c834c803b4362cd99ea.jpg)
在这之中,网络上出现这么一张照片。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4位总设计师,均已逝世。
看到这一幕,无数网友泪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8843fd5fe2003456fef81030d77f5b0.jpg)
他们为了国家,隐姓埋名、甚至连家人都不告知,就这么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己的一生。
虽然黄老先生等人驾鹤西去,但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如果没有先辈们为了保卫祖国做出的贡献,就没有我们现如今这么强大的武器后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4e9cea19766f8e52ae4528f6f58e75b.png)
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像黄老先生一样的国之脊梁。
他们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9871fcb39350dc55cae52db5ede115a.jpg)
黄老先生把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人民。
国家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信源来自:中国文明网 2017-9-12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 许身报国铸辉煌
中国新闻网 2025-2-8 黄旭华:用算盘、磅秤和玩具造出核潜艇丨中新人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a77e73869a5e9ef87f9281ea6d29118.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09adce064c489bc7afa4f3bf2be169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