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2月中部六省的财政收入比拼中,安徽以883.5亿元蝉联冠军,湖北以4.7%的增速紧追其后,河南虽保住第三但增速仅0.2%,山西则凭借8.5%的惊人增长成为最大黑马。值得关注的是,湖南以594.8亿元暂居末位,与第五名山西拉开37亿元差距,暴露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隐忧。

作为长三角重要成员,安徽连续三年稳坐中部财政头把交椅。883.5亿元的财政进账虽仅增长2.9%,但其含金量令人瞩目。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奇瑞、蔚来等车企贡献税收超百亿,半导体产业集群更吸引中芯国际追加300亿投资。
合肥科学城的磁吸效应持续释放,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税收同比激增45%。但隐忧同样存在:传统制造业税收占比仍达65%,新兴产业尚未形成绝对优势,如何破解"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成为关键课题。

"中原粮仓"河南以803.6亿元守住第三,但0.2%的增速创下十年新低。粮食主产区财政补贴占预算支出18%,农产品加工税收同比下降7.3%,折射出农业大省的转型困境。富士康郑州园区产能转移导致电子制造业税收缩水22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滞后让河南错失发展窗口。
不过,郑州航空港区跨境电商税收逆势增长38%,显示新业态正在萌芽。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与产业升级间找到平衡,考验着中原大地的智慧。

曾经的"制造湘军"陷入发展瓶颈,594.8亿元财政收入仅增长1.2%。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贡献全省制造业税收的52%,但受基建投资放缓影响,工程机械订单量同比骤降31%。新兴产业布局迟缓的弊端凸显: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仅为湖北的1/3,生物医药税收增速落后安徽12个百分点。
更严峻的是,长株潭城市群贡献全省63%的税收,区域失衡加剧。如何培育新增长极、破解"一业独大"困局,已成湖南突围的关键。

其他省份表现同样值得玩味:湖北凭借光电子产业爆发式增长,849.5亿元收入直逼安徽;山西8.5%的增速冠绝中部,煤炭清洁利用贡献超百亿税收;江西708.7亿元收入虽居第四,但0.4%的增速暴露传统产业转型乏力。区域竞争格局正在重构,湖北的"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山西的能源革命、安徽的科技创新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产业升级的三种不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