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再迎拐点,李显龙警示“最坏情况”,中美未来走势如何?

邱震海 2025-03-26 09:42:24

各位朋友,大家好。

3月25日主要跟大家分享来自新加坡的两个新消息。

第一,日前新加坡举行了海事周论坛,新加坡前总理、现任国务资政李显龙先生出席了该论坛,并发表了一些我认为可以给大家带来启示和思考的观点。

第二,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的华裔教授黄亚生先生,最近也在新加坡媒体上发表了一些关于未来中国经济,以及中美两国关系走向的看法,我认为其中某些观点也颇有启示性。

接下来,我将结合这两位学者的观点,来探讨未来世界格局的走向,以及分析应如何研判中美关系走势。

01

长话短说,我们先回到第一个主题。

在此次新加坡举行的海事周论坛上,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主要阐述了三个观点。

第一,李显龙认为,如今全球贸易正处于二战以来的又一转折点。

第二,李显龙认为,虽然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很深,但仍有缓和的空间,不过未来想达成大规模交易还是较为困难。

第三,李显龙认为,新加坡作为一个海洋小国,未来需要更加准确地判断时势,找准方向,并确定可以持续发展的目标。

先来谈谈李显龙提出的第一个观点。

按照李显龙的意思,如果全球贸易总额在全球GDP中的占比继续下降的话,那么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就会不断发生,最终可能会爆发世界大战。坦率地讲,我认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政要,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此外,李显龙还强调,如果未来我们不能增加全球贸易在全球GDP中的比重,那就必须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

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有启示和警示意义的。虽然现在全球化已经近乎“分崩离析”,但并未彻底崩溃,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意识到世界正走向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但另一方面,包括中美在内的全球有为国家也应该对此有所思考。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全球大动荡,正如我们此前在上海举行的跨年思想演讲中所提到的,我们遇到了200年未遇的大挑战,这是科技革命和工业文明带来的挑战。

同时,我们还遭遇了400年未遇的大挑战,即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秩序建立后,人类在治理结构上正面临重大挑战。

现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2.0版本,可以被看作是继农业文明之后,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革新。

因此,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中美两国表面上似乎是地缘冲突主要的大国,但实质上,它们都是人类文明冲突这一深层次现象的载体。

所以在这么一种大的情况之下,中美表面上抗拒地缘冲突,实则是主要参与者。中美两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明冲突,这种冲突的历史或可追溯至过去200年、400年,甚至万年之久。

一方面,在日常政治和经济博弈中,双方不可避免地会采取一些较为极端、激化的措施;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世界在过去200年、400年,乃至1万年里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双方都应谨言慎行。同时,中美应在阶段性和策略性上加强互动,改善彼此关系。

双方不应站在地缘战略冲突的角度,更不应秉持美国部分当权政治人物所宣扬的非黑即白的零和思维,即认为中国占多数则美国占少数,反之亦然。我们需要更多基于事实的思考与探讨,稳健推进发展。

当下,我们正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

这一时期的走向至关重要,如果处理得当,未来几十年后,人们会认为2020年代至2030年代的全球精英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反之,若引发更大动乱甚至世界大战,后代将会指责这个时代的全球精英们失职。

我个人对李显龙先生发表的第一个观点非常赞同。

第二,李显龙先生认为,中美之间成见很深,难以达成大交易。从政体、价值观、国家利益以及高科技推动下的各方情况来看,确实如此。

但他也指出,关键在于双方如何谨慎行事,或许在某个阶段能够找到“下车”的契机。所谓“下车”,指的是从激烈动荡、近乎失控的冲突局势中,找到缓和的机会。这一天可能不会马上来临,但假以时日,我们要静观其变。

我认为,不仅要静观其变,更要谨言慎行,以宏大格局和高远视角,稳健推动世界格局的良性变化,切不可将包括中美命运在内的全球命运,完全交由白宫某些当权政治人物决定。

白宫部分政治人物,尤其是一些年轻的,表现得过于浅薄,不应让他们主导全球命运。

第三,李显龙还提到,在当下波澜壮阔的大格局中,新加坡应如何发展的问题。

新加坡具有小国大外交、贸易帝国和海洋国家的特征。在过去60多年里,新加坡在地缘战略冲突和全球化科技革命浪潮中,发展得较为稳健。

李显龙在论坛上就表示,国际贸易是新加坡的根基,必须继续推进,以此维持小国大外交在动荡世界格局中的作用。

以上三点,我在介绍的同时,也加入了个人评论,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也期待引发更多朋友的关注与思考。

02

下面,我再来聊聊第二个话题,即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的华裔教授黄亚生近日所发表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缺乏创新,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不过他也指出,未来几年情况将会有所改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缓和与西方的关系。

这与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只言片语地透露出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

正如前面我所评述的那样,当前世界格局正在出现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和体制上迥然不同,但各自的国家实力正在迅速接近。

在此背景下,作为两个主要参与者,中美两国需要保持非常清醒的头脑。

另外,白宫目前主要以民粹主义为主,而且用我的话来说,特朗普团队内部是“三心二意”。

说实在,白宫关注的是日常问题,试图解决的也是日常问题,采用的是美国式的牛仔风格,整个的价值观也是民粹的、极度保守的,甚至是极右的,他们解决问题的逻辑,则是传统的地缘战略纯对抗逻辑。

如果从远距离观察白宫的表现和他们发表的观点,就会发现他们是浅薄的。这个“浅薄”没有任何贬义,当然也没有褒义。

之所以浅薄,与他们对世界的深度认知和这个国家的年轻,有着极强的关联。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人物在日常的表层中采取的是各种对抗或缓和的举动。

而作为全球决策层之外的精英,如果你靠近决策层,也许是幸运的,可能会对决策层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如果你远离决策层,那么你可以从公共舆论的角度去启发全球的民治。

就像我们曾经讨论,是先实行官治还是先实行民治,这始终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因为民治未开,何来官治?但若不开官治,民治何开?这是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的问题。

鉴于我们目前所讨论的是全球性长达200年、400年,乃至1万年的深刻变化,无论是身处世界任何角落的精英人士,还是靠近或远离各自政治决策层的普通人,都应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思考,谨言慎行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只有深入世界最深处,才能站到世界的最高处。

只有深刻理解透了世界的逻辑,才能站在世界的最高处,或指点江山,或预判未来,或做出当下的决定,而当下的决定必须对历史负责。

因此,回到当前的政治层面上,无论美国如何对待中国,中国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对世界持开放态度,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

这包括这几天在北京举行的论坛,以及美国“准中国问题特使”戴恩斯的来华访问,都已经释放出各种积极的信号。

因此,中国与西方缓和关系符合中国的利益,尽管这种做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在阶段性策略层面上,这对中国经济的阶段性和策略性恢复,以及对整个世界在不发生破裂之前的未来预判,都有益处。

缓和并非根本目的,因为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是长期且艰巨的,甚至可能持续数万年。

不过,谨言慎行,行稳致远,沉到世界最深处,才能够站到世界的最高处。

这听起来或许有些抽象,但我相信,如果你是一个对世界的深刻规律和逻辑有所思考的人,大概就能理解我的意思了。

2 阅读:611
邱震海

邱震海

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有30年媒体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