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动词后面加词缀er常常是代表做这个事情的人。比如work加er成为工人worker,teach加er成为老师teacher。造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中为了完成庞大的计算任务,雇佣了很多人来做计算compute,这些人被称为computer,并创造了一个“千金”Kilogirl的计量单位:1000名从事计算的女孩子1小时能够完成的计算工作量。
其后的故事我们就知道了,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接下来的几十年,作为computer的机器取代了作为computer的人。曼哈顿工程里的computer这个工作消失了。而今的计算机可以跑到1018千金。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做人工智能、如今也十几年的,做过清华美院教授的物理学家,我常常被问起AI发展这么快,将来是不是会取代人。我也总讲起Computer的故事。人的工作会被取代,人从来不会被取代。
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国企单位大院。老一代人可以一辈子在一个单位工作,做一样的事,有一群固定的朋友。然而这种日子在人类的历史里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人工智能技术最大的强化了人的工作能力,同时也使得我们习惯的工作方式很快被机器和算法取代。面对人机共生的未来世界,人类有两种能力会帮助我们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这包括人类的欲望,创造新的需求;人类的创造力,保证了人类的适应能力来为了满足新需求而创造新工作。我们无法预期哪些工作不会被淘汰。因为对未来,我们永远不如年轻人知道更多。我们能够告诉年轻人的是,哪些工具是我们验证过的,哪些是我们传承筛选了两千多年还有用的方法。与STEM不同,STEM过于强调了数理能力,未必适合多样丰富的人类自己和世界的未来。我们称这样的新教育结构为MAPLE,它保持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沟通能力。我们希望构建未来的基础教育由以下组成:
Math,保证人可以跟AI新物种的沟通能力;Art,保证人跟自己内心的沟通能力;Physics,保证人与自然科学的沟通能力;Literature,保证人与人的沟通能力;Engineering,动手能力,改变现实,保证人与未来的沟通能力。中世纪欧洲,大学为保障行业水平和声誉,效仿手工业,将成员分为艺徒(Pupil)、会员(bachelor)和师傅(master)等三级形式。12世纪中期,欧洲的大学就开始授予硕士学位(Master)。硕士一词,原意即是“师傅、熟练工”,获得硕士证书者表示他和其他同行一样具有开业的资格。
单词doctor是从拉丁语 docēre变化来的,有teach(教学)的意思,所以doctor字面意思是“教授者”。在文艺复兴诞生的14世纪,教会牧师等神职人员,负责解读神学教义。能成为doctor的人,即是“牧师”、“神学家”,又是学识渊博、精通各个领域知识的“教师”。公元14世纪末开始,doctor开始有“最高学位的人”(也就是“博士”)的意思。
沿袭这样的学业分段,至少在本科阶段,MAPLE的教育奠定人的学习能力,打下扎实的适应能力强的教育基础。而职业教育则应该在硕士(master)阶段完成。而且为了适应因AI共生所快速变化的职业,人可能每隔几年就要回学校重新学习或增进新的技能,这样就要求职业教育阶段要迅速并且实用,不以创新为目的,而是以就业为目的。这样的硕士学位,人一辈子可能要读几个,以此来适应新工作、新环境。
而到了博士阶段的训练,则是要求人掌握科学研究的行规。哪怕一点点,都要扎实的在人类好奇心的拓疆领域里有贡献,与之相配合的学术型硕士学位也就一致的要求哪怕一点点扎实的创新。这点创新,是要符合现代科学的要求,成为新研究路上的哪怕一粒砂石。为了这条路的稳固,现代科学建立了完整的训练体系和道德标准,这一点,我们在下篇文章里会详述。
总结而言,本科之前基础教育,要具有适应未来的能力;硕士是职业教育,要能够迅速培养,迅速上岗来适应新工作;而博士是创新教育,是要对人类知识库有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