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之前需要办一张指定银行的卡,排队等了两个多小时,下了4-5个软件,关注了一大堆公众号,终于把卡办完。
本来到此也就为止,可谁曾想半年时间该银行打来电话,说你得在我们的软件上登录一下,否则卡就不好用了或者用起来会很麻烦之类。无奈,只能再把那app下了下来。
其实,除了办卡本身,其他的行为都是给客户附加的累赘。我就是办张卡,你凭什么消磨我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呢?后来我发现,这可能就是那家银行成为“特定”的原因之一。
这是刚刚刷到的一条微博所曝光的消息,某地一学校要给学生装“护眼灯”,我也不知道这是个啥玩意儿,反正装这个护眼灯的前提,就是让家长们办指定银行的信用卡,然后每个人再存一元钱激活。
这也太诡异了,给学生装护眼灯——家长办指定银行的信用卡,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因果联系吗?
给学生装护眼灯,和“家长办信用卡”之间,八杆子也打不到一块去。
说穿了,“装护眼灯”无非就是个理由,学校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家长办指定银行的信用卡。护眼灯和信用卡之间,就是一场交易,并且是一场家长们无法拒绝的交易。
有人说,家长们可以拒绝啊。
这便是天真了,有些事情当你经历过就会发现,不拒绝很麻烦,拒绝了更麻烦。
像上面这种学校,甚至大多数学校,都喜欢不拒绝的家长。不拒绝,就代表了“自愿”,谁管你有没有拒绝的机会呢?
有个形容现如今“辟谣”的段子。街上传言出现10只老虎乱窜的消息,很快有人站出来辟谣了,称那与事实不符。于是有人上街,却被老虎咬伤,质问“不是没老虎吗?”对方表示,“谁说没老虎的?与事实不符的意思是没有10只老虎在街上乱窜,只有9只,还有一只已经窜到了别人的店里。“
同样,这种班级群里的“自愿”也是如此。你可以拒绝,但你要明白拒绝之后的后果,毕竟孩子才是你的软肋。
比如上面那办银行卡也挺自愿的,每个班级办满100张就行了。
一个班如果不到50个人,父母双方都办一张还不够,有些家庭还得把爷爷奶奶叫上。
我不算极简主义者,但我偏向于那种生活,拥有的东西少,有时候需要承担的责任也少。因此,特别反感附加的以及本可不必承担的累赘。
无奈下载的一些奇奇怪怪的app如此,办信用卡就更是如此了。更何况,每一种无底线的捆绑之后,还夹带更多看不清的东西。一张“自愿”的信用卡,鬼知道背后要打来多少推销骚扰的电话,甚至信息泄露?
这就像电脑上流氓app的下载捆绑,一大堆自己用不着的东西被迫安装,想卸载都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这些隐形且烦人的事情,消磨人们的耐心,浪费人们的时间,损耗人们的心力。最关键的是,它凭什么能这么干呢?学校为什么有权要求人们办信用卡呢?学校不具备执法和制定规则的权力,它本质上和普通人并无区别。这显然超出了“推销”的范畴,有了半强制的影子。
你听说过哪里有“这个流氓app必须下载”的要求吗?如果有!显然是耸人听闻的事情。
本文来自公众号“走读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