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为什么再先进的AI,也取代不了中国军人!

军仕在说 2025-01-31 22:28:32

DeepSeek横空出世,世界一片哗然。

人工智能的发展突飞猛进。战争形态也跟着发生重大质变。

但是战争核心要素依然没变!

风沙淬火:一名基层排长的联合军演

凌晨4点,朱日和训练基地的寒风裹挟着细沙,吹在脸上像刀割般生疼。

陆军某合成旅中尉排长李锐紧了紧战术手套,低头检查手中新型北斗终端的电量。

作为红方突击分队指挥员,他即将带领全排32名战士投入一场联合军事演习。

这场涵盖陆、空、电、网多维战场的对抗,集结了红蓝双方5000余名官兵、200余辆装甲装备和60架无人机,是战区年度规模最大的实战化演训。

暗夜突袭:科技与传统的角力

天空泛起鱼肚白时,李锐的耳麦突然震动。

指挥所传来指令:“蓝军电子干扰强度已达7级,立即启动备用通讯方案!”

他果断挥手,战士们迅速从迷彩挎包掏出信号旗。

这个看似原始的通讯方式,是他们在戈壁驻训三个月反复验证的“保底手段”。

数据显示,当电磁压制强度超过6级时,旗语通讯效率比数字终端高41%。

穿插途中,上等兵王浩的侦察无人机传回热成像画面:蓝军两个装甲连正从侧翼包抄。

李锐立即在地面终端标注坐标,请求空中火力支援。

8分钟后,伴随着引擎轰鸣,两架武直-10掠过地平线,机载雷达锁定的12个目标在电子沙盘上接连变红。

“导弹命中率92%!”后方评估组的通报让战士们握拳低呼。

这场空地协同突防,让红方在开局3小时内推进17公里,创造了该型装备列装后的最快突破记录。

绝境突围:当预案撞上现实

正午时分,意外突至。强沙尘暴毫无征兆地席卷演训场,能见度骤降至不足50米。

李锐的装甲车组突然剧烈颠簸——定位显示他们偏离预定路线2.8公里,闯入蓝军布设的混合雷场。演习导调组当即判定:“红方3号车触雷,丧失机动能力!”

“全员下车!呈三角防御队形!”李锐的声音被狂风撕碎。

车载通信系统在沙尘中彻底失灵,他们成了战场上的“孤岛”。

中士赵强掏出随身携带的激光模拟对抗终端,屏幕上跳动着断续的战场态势图:蓝军两个机械化排正从西北方压来,距离仅剩1.2公里。

“把反坦克火箭筒架到沙丘背面,二班布置烟雾弹迟滞敌军。”

李锐的指令让战士们愣住:按演习规则,受损车组应退出战斗。但上个月的理论考核中,他们刚学过外军战场抢修的经典案例。

“战场没有绝对规则,只有胜负!”他抹了把脸上的沙土,带着两个战士钻进车底。

15分钟后,当蓝军装甲车逼近至300米时,这辆“报废”战车突然从沙暴中冲出,模拟激光束同时锁定6个目标。

钢铁与血肉:那些数据背后的温度

深夜复盘会上,导调组的数据引发震动:李锐排的战场临机处置率高达73%,远超参演部队平均值28%;在通信中断的137分钟里,他们用信号弹、手势甚至石块摆出的简易代码,传递了17条有效指令。

但最让旅长动容的,是战士张明宇的作训笔记:“21:07,排长把最后半壶水分给中暑的列兵小王。”

这让人想起三天前的战前动员。当李锐展示父亲——一位参加过边境作战的老兵留下的染血地图时,整个排房鸦雀无声。

“当年他们用指北针和望远镜打出穿插奇迹,今天我们有了卫星和无人机,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

他指着地图边缘模糊的钢笔字迹念道:“1986.7.12,替牺牲的战友多走了三公里。”

淬火成钢:从朱日和到未来战场

次日清晨,当李锐站在沙丘上回望战场,参谋部的总结报告正在生成:此次演习验证了12项新型战法,无人装备出动架次同比增加210%,单兵数字化终端故障率下降至4.7%。

但比数据更珍贵的,是通信兵杨帆写在头盔里侧的那句话:“真正的制胜密钥,从来不在芯片里,而在我们胸腔左侧。”

这场持续24小时的对抗,让年轻士兵们理解了何为“能打胜仗”——当无人机群在头顶编织火网时,仍需有人顶着炮火前出侦察。

当智能系统瞬间计算百万条数据时,依然需要指挥员在3秒内喊出“跟我上”。

就像那辆在沙暴中“复活”的战车,它的激光模拟器可以精确到毫秒,但让它重新启动的,是三个士兵磨破的手掌和40℃的体温。

演习结束当晚,李锐在日记本上写道:“今天我们跨越的每道堑壕,都是未来战场上战友少流的一滴血。”

月光洒在迷彩帐篷上,风沙呼啸声里,隐约传来侦察连战士用口琴吹奏的《强军战歌》。

此刻,朱日和的星空与1986年那个边境雨夜,在某种精神纬度上悄然重合。

后记

这场联合军演中,参演部队共消耗训练弹药230吨,装备故障自主排除率达91%,士兵单日最大负重行军距离突破45公里。

但比这些数字更震撼的,是导演部在总结会上播放的一段影像:沙尘暴最猛烈时,摄像机捕捉到李锐排战士用身体围成屏障,为受伤的模拟伤员挡住风沙。

画外音是现场导调员的哽咽:“这就是为什么再先进的AI,也取代不了中国军人。”

(本文属虚构)

0 阅读:13
军仕在说

军仕在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