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与以色列,这两个被漫长战争和复杂历史纠缠的名字,如今终于迎来了一纸停火协议。然而就在人们还来不及松口气时,一场新的争议已悄然浮现:协议背后的真主党、黎巴嫩国内的隐患、美国的政治算计,是否注定会让这场停火成为一场昙花一现的表演?
更荒诞的是,在协议签署的当天,以色列竟再次袭击黎巴嫩,造成至少25人死亡。这究竟是通往和平的起点,还是一场更大动荡的前奏?黎以冲突源于多年的边界争端、宗教分歧以及地区权力斗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的对抗已成为中东局势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真主党作为黎巴嫩境内的主要武装组织,既是该国南部的实际掌控者,也是对抗以色列的急先锋。
近年来,随着以色列在中东的地缘政策愈加强硬,以及真主党与伊朗的联系日益加深,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2022年后,随着真主党对以色列的边境袭击升级,冲突愈演愈烈。这场停火协议的出现,似乎是多方势力长期博弈后的产物,但其背后却有更多难以化解的矛盾。根据协议,以色列将在60天内从黎巴嫩南部撤出,并由黎巴嫩军队和安全部队接管南部地区。然而,协议的执行并不简单。一方面,黎巴嫩军方面临资金、人力与装备的多重短缺,难以承担全面接管南部的任务;另一方面,真主党作为黎巴嫩国内的强大势力,未来是否会与军方产生冲突,也让人深感忧虑。
此外,美国作为协议的主要推动者,不仅对以色列的安全提供保障,还被视为协议的“幕后仲裁者”。拜登政府用“历史性突破”来形容这一协议,但其真正的目的是否更多是为了巩固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声明中表示,停火的主要目的有三:集中精力应对伊朗威胁、为以军部队争取喘息时间,以及孤立真主党与哈马斯的合作。然而就在协议达成当天,以色列却再次对黎巴嫩发动袭击,造成重大伤亡。以色列国内极右翼势力对此协议也态度消极,指责内塔尼亚胡过于软弱。
这种“双面态度”表明,以色列对协议的执行存有保留,而更倾向于利用停火获取短期战略优势。这让协议的长期稳定性显得岌岌可危。对于黎巴嫩来说,停火协议带来了复杂的挑战。首先,真主党与黎巴嫩政府的关系本就微妙。虽然两者在面对以色列时表现出一定团结,但一旦以色列撤出南部,真主党是否会因地盘之争与黎军产生摩擦,尚未可知。其次,黎巴嫩当前面临严峻的经济危机。据世界银行统计,真主党与以色列的冲突已导致黎巴嫩损失超过85亿美元。南部重建、军队部署所需的资金从何而来,仍是未知数。在这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停火协议更像是一个尚未揭开的难题。
美国是此次停火协议的主要推手,拜登政府将其视为“外交遗产”的重要一环。然而,随着特朗普即将再次入主白宫,这份协议的前景也变得充满不确定性。虽然特朗普团队初步表态将支持协议,但未来是否会做出调整,还要看中东局势和美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拜登政府的外交努力更多是为了维护美国在中东的主导权。通过促成黎以停火,美国不仅强化了对以色列的支持,也对中东地区其他国家释放了信号。然而,若协议最终失败,拜登政府的这份“遗产”将被彻底推翻。
从表面看,停火协议为黎以关系带来了缓和的希望。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协议背后更多是各方的利益考量。以色列希望通过停火集中资源对付伊朗,并孤立哈马斯,而真主党则试图借机巩固自身在黎巴嫩的地位。各方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冲突的根源,和平的基础显然并不牢固。黎巴嫩政府需要在短期内完成南部的安全接管,这对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外,真主党与政府军的潜在冲突将进一步威胁国内稳定。可以说,黎巴嫩未来面临的不仅是战后重建的经济压力,还有可能爆发的内部权力斗争。
对于美国来说,停火协议不仅是中东政策的一项成就,也是维持地区影响力的重要工具。然而,这种“外部干预”的和平协议能否长久执行,仍存疑问。一旦协议破裂,美国的信誉也将受到质疑。停火协议的达成无疑是中东局势的一次缓和,但它真的意味着和平的到来吗?战争带来的伤痛仍未消散,黎巴嫩人民的生活还未恢复。而以色列的反复态度、真主党的权力野心、美国的战略算计,都让这场和平显得摇摇欲坠。黎巴嫩人民需要和平,而不是停火后的空谈;国际社会需要稳定,而不是在协议背后的利益博弈。也许,真正的和平只有在各方放下算计时才有可能实现。
停火协议的签署是中东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但和平的实现远比达成协议复杂得多。无论是黎巴嫩的内部问题,以色列的战略考量,还是美国的外交手段,最终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和平从来都不是一纸协议可以简单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