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那英和刀郎,这两位风格迥异的歌手,在10月5日同时举办演唱会,一个在广州,一个在澳门。这事儿一出,立刻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关注。
那英演唱会上频出状况,嘴瓢把“十一”说成“五一”,甚至还点名未参与合唱的观众,想挽留提前离场的人;而刀郎那边则是人山人海,掌声如雷。
十几年前,那英对刀郎的评价曾引起轩然大波,如今两人又同台竞技般亮相舞台,网友不禁感慨:十年过去,谁赢了这场“音乐之战”?
正文“十月的广州依旧温暖,那英的演唱会现场却有些凉意。”演唱会开场没多久,那英就因一个“小嘴瓢”把“十一”说成“五一”,直接让在场观众有点懵。
不过,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在大合唱环节点名未参与的观众,并在感谢环节特意挽留那些提前离席的粉丝。这种尴尬的场面在那英的演唱会上屡屡出现,许多人调侃道:“怎么感觉那姐在开家长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一天刀郎在澳门的演唱会。人群中挤满了各个年龄段的粉丝,大家一起跟着他的歌声大合唱,仿佛在重温十几年前那场让全国人民都为之动情的音乐风潮。
刀郎的演出没有华丽的舞美,也没有大肆的宣传,却凭借着那一股真诚和质朴,赢得了满场掌声。许多网友评论道:“刀郎这音乐,真是有种穿越时光的力量。”
这场面冷热两重天的演唱会,立马让人想起了十多年前那场关于“刀郎是否庸俗”的大争议。2004年,刀郎凭借《2002年的第一场雪》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无数人记忆中的那段旋律。
然而,在当时的主流音乐圈,他的作品却被许多“权威人士”视为“口水歌”,甚至认为是“低俗”的代表。
当时,那英的老师谷建芬就曾直接评价刀郎的歌曲为“庸俗垃圾”,说这样粗糙的作品不应该占据音乐市场的主流。
2007年,更是有40多位音乐圈的“大佬”们召开座谈会,联合抵制所谓的“低俗音乐”,刀郎自然成为了众矢之的。
而到了2010年,那英更是以“十大音乐风云人物”评选评委主席的身份,直接一票否决了刀郎,理由是他的歌“不具备审美性”。
那时的刀郎,可以说是整个主流音乐圈的“异类”,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但时间总是最好的检验者。如今十几年过去,那英与刀郎却仿佛交换了舞台上的位置。那英的演唱会不再是万人空巷的场面,反而频频出现冷场。
而刀郎的演唱会,却因为那一份“真诚的唱腔”和“贴近生活的歌词”,依旧让无数人心潮澎湃。
这或许也说明了,音乐的魅力,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它能否打动人心,而不是那些“高雅”与否的标签。
从当年的“抵制庸俗音乐”到如今“真香定律”的验证,不得不说,音乐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
那英当年的评价或许有她的立场,但刀郎却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音乐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故事,也可以是那些接地气的旋律。而这一点,正是许多观众爱刀郎的原因。
其实,这场那英与刀郎之间的较量,早已不仅仅是一场演唱会的对决,而是一场关于“音乐审美”的时代变迁。
刀郎在当年选择了用“庸俗”的方式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而那英则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选择了“精致”的表达方式。
十几年过去,时代变了,听众的喜好也变了,人们不再只追求所谓的“高雅”,而是希望能在音乐中找到共鸣,找到那个和自己一起流泪、一起欢笑的瞬间。
在这次演唱会的背后,或许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东西。刀郎的崛起是草根力量的体现,而那英所代表的,则是曾经的“主流审美”。
但“主流”这个词,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早已失去了它的绝对地位。那些曾经被视为“庸俗”的音乐,如今反而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经典。
或许在某种程度上,那英也未曾想到,自己曾经否定的“刀郎式音乐”,会在今天以另一种姿态成为一种潮流。
而对于那英来说,她的经历也充满了矛盾与无奈。作为出道较早、成就辉煌的歌手,她在音乐上的坚持本无可厚非。
只是时代变了,听众也在变,她或许还没有找到那种更能打动当下年轻人的方式。
这也是那英在演唱会上不断向观众“挽留”的背后深意——她在努力追赶时代的脚步,却难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归根结底,这场演唱会之争到底谁胜谁负,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我们对“音乐到底该是什么样”的讨论。
是那英式的高端、精致,还是刀郎式的接地气、真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时代需要包容更多的声音,而不是让某一种审美独占鳌头。
如今,当年那场“音乐风云人物”评选的尘埃早已落定,但刀郎与那英的故事还在继续。每一位歌手都有自己的舞台,而观众们也在用自己的选择,重新定义着这个舞台的样子。
音乐从来不应该被一种标准所定义,它的美妙在于多元化,在于能够触动每个人心中那根最柔软的弦。
对于这场“那英刀郎”之争,网友们也议论纷纷。有人感慨:“刀郎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也有人认为:“那英的坚持也是一种艺术态度,不能因为大众口味变化就去否定她。
”而这正是音乐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却能在每个人心中留下一段回忆。
结语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更喜欢刀郎这种贴近生活的音乐,还是那英那种精致的演绎?你觉得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里,音乐究竟该如何表达?
是该坚持自己的风格,还是迎合大众的喜好?这场关于音乐审美的讨论,还远未结束。
或许,在这两位歌手的背后,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个在追逐梦想与现实之间,努力寻找平衡的自己。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