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舍宫宣布向乌克兰追加20亿欧元军事援助,包括12架幻影2000战机升级组件。同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重申其争议性提案——组建3.5万人规模的欧洲武装部队进驻乌克兰。这项被包装为"和平守护者"的计划,正将欧洲推向地缘政治博弈的暴风眼。
马克龙强调这支部队"不参与战斗",仅在俄军突破停火线时进行"威慑性反应"。但军事专家指出漏洞:若部队驻地距前线仅50公里,遭遇突袭时要么后撤丧失存在意义,要么卷入实战。北约内部评估报告显示,计划中的驻防区域覆盖敖德萨至哈尔科夫交通枢纽,正是俄乌争夺焦点。
法国陆军现役兵力仅12万人,可抽调兵力不足8000;英国陆军规模跌至7.3万历史新低。即便算上德国承诺的1.2万人,三国合计仅能凑出3万部队,与计划缺口达5000人。更严峻的是,民调显示68%法国民众反对海外派兵来源2,适龄青年参军意愿不足23%。
马克龙的"维和倡议"暗藏政治玄机:首先,通过主导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削弱美国在北约的决策权重;其次,争夺俄乌战后重建主导权,法企已与乌政府签订切尔诺贝利禁区光伏电站建设备忘录;最后,转移国内对养老金改革抗议的注意力,其支持率在提案公布后回升4.2个百分点。
法国对乌军援包含三大矛盾:承诺的幻影战机升级套件需18个月交付周期;"凯撒"自行火炮炮弹月产能仅4000发,难以满足乌军日均3000发的消耗;所谓"防御性武器"清单中竟出现可打击俄本土的SCALP-EG巡航导弹。这种战略模糊性引发德国公开质疑,担忧触发北约集体防御条款。
波兰、波罗的海三国支持马克龙提议,但意大利、匈牙利明确反对。更微妙的是德国态度——虽承诺提供18辆豹2A7坦克,却拒绝签署联合驻军声明。这种分裂在4月2日北约外长会议上达到顶点:当法国要求将"欧洲维和部队"纳入北约框架时,美国代表提前离席抗议。
当下,马克龙的豪赌面临三重考验:如何说服国内反战群体,如何填补兵力缺口,如何避免与俄军擦枪走火。正如布鲁塞尔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所警示:"打着和平旗号的军事存在,可能成为新冲突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