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终有报!疫情中一毛不拔,赚中国钱捐美国6亿的张欣如今怎样

史殇云霄 2024-12-20 12:06:13

2020年,当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之时,无数企业家和名人纷纷慷慨解囊,以实际行动支援武汉。

除此之外,这对夫妇再无任何实质性的行动,对同胞的苦难视而不见,对国家的危难袖手旁观。

张欣夫妇的冷漠态度瞬间在网上引爆了民众的愤怒。

无数网民对他们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纷纷留言谴责张欣夫妇见死不救、冷血无情。

一时间,怒骂声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将这对夫妇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按理说,帮人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张欣夫妇不捐款似乎也无可厚非。

然而,令国人难以接受的是,这对夫妇对同胞如此吝啬,对美国却慷慨得令人咋舌!

这种强烈的对比,不禁让人对他们的人品和爱国情怀产生质疑。

事实上,早在2011年,张欣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籍的举动就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毕竟,张欣是在中国白手起家,在中国的土地上赚得盆满钵满。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2014年7月,潘石屹与美国哈佛大学签署的1500万美元捐款协议被曝光。

随后,有网友扒出,张欣夫妇累计向美国多所高校捐款高达6亿人民币!

面对质疑,他们辩称这是为了资助中国的贫困留学生。

更巧合的是,张欣的两个儿子先后被哈佛和耶鲁录取。

然而,张欣的创业故事,本该是一个励志的典范。

房地产“捞金”

1965年,张欣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父母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带着年仅14岁的她漂洋过海,来到了香港。

然而,没有身份,也意味着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面对命运的不公,年少的张欣并没有选择屈服,而是以惊人的毅力,一边打工养家,一边自学英语。

五年后,张欣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跨越。

她踏上了前往英国的留学之路,先后就读于萨塞克斯大学和剑桥大学。

在异国他乡,张欣刻苦学习,终于在1992年获得了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4年,机缘巧合,张欣结识了潘石屹。

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在短暂的相识后,迅速坠入了爱河。

婚后,张欣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放弃在华尔街的高薪工作,回到中国与丈夫一起创业。这个决定,改变了她的一生。

1995年,张欣和潘石屹创立了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

在公司的运营中,张欣主要负责设计工作。

这个项目,也为公司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

2007年,是张欣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

40岁出头的张欣,带领公司达到了行业的最高峰。

他们开创的SOHO概念,完美地契合了当时中国的创业潮流。

公司的年收入也达到了16亿,跻身亚洲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之列。

张欣夫妇当前处境

令人唏嘘的是,如今的张欣夫妇,已经定居美国,远离了曾经的中国商业舞台。

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他们不再是叱咤风云的商业巨擘,而只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

而在中国,他们留下的,更多的是争议和质疑。

曾经在中国的声名显赫,如今却被异国的平静生活所淹没。

光环褪去,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怅然。

然而,虽然身在美国,但张欣夫妇却在中国留下的巨大争议和质疑。

曾经的商业帝国,如今成了众矢之的。SOHO中国的业务也受到了巨大影响。

股价持续下跌,项目进展缓慢,昔日的辉煌不再。

张欣站在异国的高楼上,望着脚下车水马龙的街道,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失落。

在美国,张欣夫妇拥有的,是物质的富足,精神的空虚。

他们努力融入当地的社交圈,试图重建商业王国。

但文化的隔阂,人脉的缺失,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曾经的伙伴,如今却成了竞争对手。

商场如战场,张欣夫妇发现,他们难以复制在中国的成功模式。

异国他乡,曾经的辉煌成了一种负累,阻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

每当夜深人静,张欣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在中国的日子。

而现在,他们似乎只是异国他乡的过客,难以复制当年的商业奇迹。

张欣常常望着窗外,思绪飘回故土,心中满是惆怅。

她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太多,也许再也无法找回曾经的自己。

结语

一个企业家,理应肩负社会责任。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名誉与社会声誉间保持平衡,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名利的光环,也许会成为我们前进的枷锁。

只有心存谦卑,不忘初心,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而一旦迷失了方向,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难以填补内心的空虚。这,或许正是张欣夫妇的故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参考文献:

1.财联社2022年9月7日:SOHO中国:潘石屹已辞去董事会主席 潘张欣已辞去CEO

2.杭州网2010年3月7日:对话2009职业女性榜样张欣:成功背后的故事

0 阅读:419
史殇云霄

史殇云霄

情绪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