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的名字,大家应该不陌生吧。荧幕上的她总是那么耀眼,从《玉观音》到《甄嬛传》,一部接一部好剧让人过目难忘。但如果说起她资助贫困学生向海清的故事,你可能会有点疑惑。这本来是一段充满温情的小善举,却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场信任崩塌的大戏。怎么回事呢?今天咱们就唠唠这事儿。
先从孙俪说起吧。你知道吗,她小时候家里条件可不咋样,真不是那种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小孩。从小喜欢跳舞,但学费就是个大问题,全靠妈妈拼死拼活地支持,这才一路坚持下来。本来一家人也算幸福,可后来父母离了婚,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不过她没被打倒,15岁的时候进了文艺兵队伍,还挺争气,不光练舞蹈还磨炼心性。一退伍,她就杀进娱乐圈,一头扎进演戏这个深坑里,说白了,就是想闯出自己的天地。
2001年,她凭借《玉观音》火得一塌糊涂,也开始关注公益事业。有一次在节目上看到一个叫向海清的孩子,他来自重庆偏远农村,看起来瘦瘦弱弱的,让人看着直揪心。他学习成绩好,是学校里的尖子生,但家庭情况实在惨兮兮的,甚至连饭都吃不上几顿饱饭。孙俪当时心软得不得了,就决定每个月掏500块钱帮衬他,再寄些生活用品过去。这笔钱对普通明星来说九牛一毛,可对于那个穷得叮当响的小伙子来说,那简直就是救命稻草啊。
刚开始,两人的关系还不错,有点像姐弟一样亲切。为了激励他读书考大学,孙俪三天两头写信鼓励,还附带一些学习方法啥的。当年第一次高考落榜后,小伙子复读一年终于如愿以偿,被上海的一所高校录取。据说他特别感恩,经常跟身边的人念叨“要报答姐姐”。听起来是不是很暖心?但现实嘛,总爱开玩笑,人性也是复杂得很。
事情到了这里,本该按童话套路发展下去,对吧?结果向海清突然变卦似的。在知道资助他的竟然是个大明星后,他内心产生了一种奇怪的不平衡,好像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似的,又或者更直接一点——觉得既然对方这么有钱,那为什么不能给更多呢?心理扭曲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发酵。他不仅频繁索要额外的钱,还偷偷拿资助款挥霍无度,比如买奢侈品、充值手机话费这些事儿。如果只是偶尔任性一下也罢,可惜他越陷越深,把原本用于改善生活和学习的钱全用错地方去了。而且谈恋爱花销也不少,为此跟辅导员差点撕破脸皮……
2006年的时候,这摊事彻底炸锅。当时网上冒出篇匿名文章,大肆指责孙俪冷漠、不关怀受助对象,说什么嫌弃乡下来的孩子烦啦之类的话,引发网友狂喷。有些键盘侠火力猛得吓死人:帮助别人还搞优越感,你这是慈善还是作秀啊!面对舆论压力,谁顶得住呀?
不过纸包不住火,很快真相浮出了水面。据调查显示,这位曾经被视为希望之星的小伙,并没有珍惜机会,而是在都市灯红酒绿中迷失自我。他看惯周围同学穿戴光鲜亮丽,于是效仿攀比,却完全忽略了背后的代价是什么。他把捐款当成理所当然,每次张口闭口都是“再给我加点,我需要”,而且理由千奇百怪,比如家人生病、宿舍漏雨等等,有时候真假难辨,让施援者渐渐寒透了心。
最后那封控诉信其实也是由向海清自己散布出去,希望引导公众站到自己这一边。但群众可不是傻瓜,当更多细节曝光出来后,同情票瞬间反转成谴责声浪。不少网友表示:这样忘恩负义的人留在社会上,只能继续祸害其他好人呗。而至于这件事如何收尾呢?简单粗暴——向海清因为无法承受精神压力选择休学回老家谋生,而孙俪则干脆利落斩断联系,不再插手任何相关事务。当然,对于一个稳扎稳打走红毯的人来说,这场风波并没有影响太多实际利益,只是添了一抹遗憾罢了。
有人问:“到底是谁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法一句话回答完。从施援角度来看,其实初期缺乏明确规则与监督机制确实埋下隐患;而作为受赠者,更重要的是责任意识和道德品质,如果仅仅想着怎样获取更多而忘记最初获得机会的重要意义,那么结局只会越来越糟糕。我跟你讲,人哪,无论处境多苦,都不能丢掉做人最基本的一份良知,否则迟早栽跟头!
聊到这里,还有个值得琢磨的问题:做慈善到底值不值?有人可能会担忧,“哎,要是碰上这种白眼狼怎么办?”答案恐怕因人而异。不过换个思路想,与其纠结投入是否百分百有效果,不如试试看设定合理界限,在提供帮助同时守住自己的底线,以免将付出的善意拱手送入泥潭里沉沦。所以说嘛,好心得带刺,用智慧去保护它才能真正造福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