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无作业日”上线:孩子嗨翻家长愁炸!

刻度说 2025-02-21 17:44:36

近些年,“减负”一词在家长圈里没少刷屏——作业太多、补课太累,孩子被压得喘不过气,家长也跟着心力交瘁。可喊归喊,真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却没几个。最近上海某些学校甩出新招:宣布试水“无作业日”,每周拿出一天,让孩子们彻底跟作业说再见。

消息一出,不少家长群里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觉得终于能从“陪太子读书”的苦海里爬出来;也有人急得直跺脚,怀疑这不是减负,是给自己找麻烦。很多刷到这个消息、看到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的家长,心里都会嘀咕:这“无作业日”,到底是给孩子松绑的救赎,还是让家长抓狂的新坑?

我邻居的女儿上三年级,学校曾推行过类似“无作业日”的减负措施。有次闲聊说起这事,让他谈谈体会。本以为他会认为这是好事,没想到他却叹了口气吐槽起来:

“以前有作业,孩子好歹还能坐那儿老实写,哪怕磨到九点也算有个结果。现在呢?一说没作业,就直接理直气壮扑到沙发上看动画片,我还得跟她斗智斗勇,比原来还累!”相信这种情况绝不是邻居一个人遇到过。没了作业的硬约束,孩子到底是放松了,还是放羊了,其实很多家长心里都没底。

网上随便一搜,这事儿所带来的“分裂感”就体现得更清楚。有人在小范围内做了一个调查:其中42%的上海家长说支持,觉得孩子压力太大该歇歇;但53%的人直接摆手,说自家娃压根管不住自己,没作业就等于放飞。

两边听上去都有道理,但背后又都藏着无形的焦虑:减负的初心是对的,可没了作业这根“缰绳”,孩子和家长的时间到底是自由了,还是乱套了?以前有作业,家长最多当个“监工”,盯着孩子写完就行。可“无作业日”一推出,家长这活儿可能就得跟着升级——得变身活动策划,还得兼职防沉迷卫士。

我就不止一次听到身边的同事抱怨过:“学校说让孩子读读书、动一动,可我家那小子一放学就钻游戏里去了。我下班回来累得半死,还得给他想‘有意义’的事儿,忙得跟陀螺似的,比上班还累。”

当然,也听过别的朋友“凡尔赛”自家孩子自律的故事:没作业那天,孩子在家画了幅画,还读了半本喜欢的小说,这一天安排的充实且自由。每个家庭到底是“鸡飞狗跳”,还是“岁月静好”,无法选择,也很难规避或复制,只能看命,看以前教育孩子的底子,看孩子是来报恩还是报仇的......

换位思考,如果从孩子角度看,某一天如果没有作业,那肯定是开心的,尤其是那些自律性较差,父母也有没时间精力监督约束的孩子,更是可以名正言顺的撒欢儿。但,然后呢?孩子的疯玩是以不复习、不预习为代价的,第二天太阳照样升起,新课照样继续,孩子会不会吃力?

我国有其他城市,以前也做过类似的尝试,每周一天不留书面作业,给孩子减负,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刚开始,大家都挺兴奋,有学校还开了场发布会,说要让孩子“找回学习的乐趣”。

可没几个月,问题就出来了。家境好的孩子,“无作业日”不是上钢琴课,就是请家教补短板。反观那些家庭状况一般的孩子,大多在家看电视短玩手机,或者跟小伙伴打打闹闹。

一个学期过去,学校悄悄统计了成绩,结果触目惊心:前段学生的平均分涨了3分,后段学生的却掉了5分。家长会上,有位妈妈直接拍桌子:“这叫减负?我家孩子连课都跟不上了!”后来,这项政策就慢慢没声音了。

先声明一下,我是非常支持为孩子减负的,也绝不认为“无作业日”是坏事儿。但有时候又不得不承认,好初心不一定有好结果。真要为孩子好,不靠只靠一纸通知,而是要把工作做细,配套做全。其他国家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可以让我们参考。

比如,日本的“自由学习日”,学校会发个清单,孩子自己挑着做点阅读、手工啥的,但最后还是要交付一些成果;再比如芬兰“兴趣项目”制度,学校鼓励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做跨学科项目。在此期间,老师不布置传统作业,全程参与(但不做主导),更多是当“教练”和“陪练”,帮孩子找资源、定目标。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浅浅借鉴一下?太复杂的先不谈,可以先从简单点的入手,比如让学校(强调是学校,而不是家长)设计个“无作业日推荐包”,塞点阅读书单、简单运动挑战,或者亲子小任务等等,既让孩子有方向,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又保留了一些底线,而且不会增加父母太多的额外负担。

对于“无作业日”的上线,评论区里有人说得挺狠:“减负听着好,可没资源陪跑的孩子,只会输得更惨。”话虽然刺耳,但也点出了某些现实:孩子减负并不是一个孤立、单一的问题,还要考虑潜在的教育公平、责任转移、时间分配等一系列更深层的因素,这些坎儿,不是靠一天“无作业”就能迈过去的。路漫漫其修远,这是一场需要慢慢磨、细细调、好好打的持久仗。

0 阅读:5
刻度说

刻度说

标记值得标记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