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著名编剧兰晓龙以朝鲜战争长津湖战役为背景创作的剧本《冬与狮》,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出版。这部小说通过对第七穿插连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战士的伟大与不屈,于次年荣获第十届“春风悦读榜”春风IP奖。
从“我是钢七连的第4956个兵”的许三多,到“我是七连的第677个兵”的伍万里,《冬与狮》与兰晓龙的代表作《士兵突击》遥相呼应,共同架构起一个军魂穿梭不同时代的“钢七连宇宙”。
近日,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扶持、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文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兰晓龙、陈琼琼编剧,高希希导演,杜淳、王子奇、张博、鲁诺、姬他、于震、郑伟等人主演的电视剧《冬与狮》,赫然出现在了今年央视8月暑期档的片单中。随后,电视剧官方微博公布了主演阵容和群像海报。
7月27日,《冬与狮》首支预告片公布。被网友们期待多年的“《士兵突击》前传”,随着战马踏在雪地上的步伐,来了!
“狮子是不属于冬天的,但冬天的狮子依然是狮子。”第七穿插连就是这样一头来自中国的雄狮,在异国他乡的寒冬战场上燃烧生命,铸就了“钢七连”延续后世的坚韧品质。
近日,影视独舌带着书粉和剧粉的热切期望,对话兰晓龙老师,深入畅聊《冬与狮》的故事源起,与“钢七连”的精神传承。
2013年左右,兰晓龙被拉去参加一场军队内部的剧本讨论会。
到了现场他才知道,讨论的剧本聚焦朝鲜战争长津湖战役。由于剧本本身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经过讨论后决定不再推进。
后来还有一个好莱坞做的关于长津湖战役的剧本,全本翻译后送过来,以求与中国合作拍摄。然而,就像好莱坞与别国的众多合拍片一样。美国人的剧本里,第一、第二号人物都是美国人。只有男三号是一位美军中的华人少尉。
“这是一个让我们觉得非常荒唐的逻辑。”兰晓龙回忆起这段往事就忍不住笑,“他们不知道在中国文化里面,这叫什么。”
现有的两个剧本都不行,领导就问兰晓龙有没有什么好主意。他想到以前,曾听人说过朝鲜战争中的一个细节:由于当年战场上气温低到了零下40度,志愿军的步兵炮冻到缩膛,炮弹装不进去,于是让神投手用手投掷手榴弹和部分可用的炮弹,成为了最主要的面杀伤火力。
基于此,兰晓龙提出了“人肉迫击炮”的切入角度,并成为了《冬与狮》的最初源起。
“编剧的创作有时候是顺着跑,有时候是逆着跑。前边有条河需要过,你会发现河里面垫上石头可能更好走一点。那么石头哪里找?回头找。我的石头就在之前的作品里,就是‘钢七连’。”
当时兰晓龙其实已经在构思《士兵突击》的精神续篇。三个主人公中的一位叫伍千万里,是伍万里的儿子。于是他“盗用”了自己的人物,在《冬与狮》中设计了伍百里(李晨 饰)、伍千里(杜淳 饰)、伍万里(王子奇 饰)三兄弟。
“百千万”也寄托了兰晓龙一直聚焦的“我们要去哪里”的主题。“三兄弟的父亲叫伍十里。他们的名字组在一起,就是想说越走路越长。一个人如果一生的活动范围不超过百里地,那他对世界的认知肯定是有限的。”
伍万里在跟随哥哥千里来到七连之前,生活圈便不超过50里。他的顽劣性子第一次被压制,就是看到了百里外的长城。“人生,终归还是要走远一点。”
中国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是朝鲜战场显然是一个难以“眼见”的现场,兰晓龙在搜集素材和剧本创作过程中,更多的是“眼见为辅,耳听为主”。
虽然很多编剧都会在确定要写一个项目后,去翻阅大量的相关书籍,但是兰晓龙认为写东西前,不能把自己寄托于这些资料书上。
“火烧眉毛的时候看的东西其实用不上,而是多半会用在一个别的戏上面。因为人有一个消化的时间。”
况且,长津湖战役有其难以全面记录的特殊性。第九兵团两个军、八万多人化整为零,以几百个如第七穿插连这般的小建制穿越狼林,对美军实施了悄无声息的分割包围。很多如七连的小作战单位,因为通讯的中断,完全是靠主观能动性来完成自主作战的。这导致没有一本史料书籍能把长津湖战役说全。
“我们总结的长津湖战役,是由无数个我们无法总结的小战役去构成的。于是我在创作《冬与狮》时,下意识更愿意塑造七连这种战壕一级的单位。胜利是由这些根本无法记录下来的人完成的,虚构的‘钢七连’才好去承载这些无法记录的东西。”
对于创作《冬与狮》,兰晓龙认为最重要的素材来源,是他1997年入伍后,曾有机会与一些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兵们聊过天。“这些聊天能让你知道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也许对编写故事情节没用,却能让你知道为什么要写它。他们帮我解决了很多‘为什么’。”
比如,可能有人会对“人肉迫击炮”提出可信度上的质疑。兰晓龙却知道,他笔下的描写并不夸张。
中国步兵都要练习简称“射刺土爆投”的单兵五技能,即射击、刺杀、土木、爆破、投弹。在战场上,面杀伤火力一定比点杀伤火力更实用,因此投掷手榴弹的能力曾经一度比射击能力更重要。虽然用手榴弹炸飞机是肯定行不通的,但把手榴弹精准地扔到一个坦克的舱盖里面去,还是有很多人能做到的。
通过走访干休所的老兵、翻阅一些不小心就会碎掉的早年内部刊物,兰晓龙了解到很多部队里的“神人”,以及他们注定要在科技时代失传的“神技”。
比如,有的炮手使用迫击炮无需打支架,往手上一怼便能做到指哪打哪。“老一辈练投弹,目标就是碉堡的枪眼那么大。硬生生练出神投手来。这种本事都是被逼出来的,不能都是黄继光。”
兰晓龙也会辅助性地看些书,而且喜欢看“对头”写的书。捋过两边的书后,他发现,中美双方在这个事情上面提出来的问题是一样的。美国的书在问“为什么会这样?”中国的书也在问“为什么会这样?”虽然文字相同,但美国人更多的是莫名其妙的疑惑,中国人则是作精神层面的探究。
“为什么这场战争打成了这样?如果《冬与狮》把这事说清楚了,这戏就成了。”
钢七连群像与精神传承兰晓龙认为,电视剧的快节奏,不是指一集里讲了多少事,而是一个事里生出了多少变化。一件事里生出多少变化,又取决于参与其中的人。
因此,《冬与狮》沿用了兰晓龙最擅长的群像塑造,一方面展现了长津湖战役的残酷和伟大,另一方面演绎出生死系之的兄弟情、战友情、家国情。
虽然最后呈现出来的戏份有多寡,但兰晓龙在写第七穿插连的所有骨干时,并没有主次、先后之分。“就像吃饭,想吃这个吃口这个,想吃那个吃口那个。最后都塞进嘴里了,你问我先吃的哪个,我怎么能记得呢?”
兰晓龙不喜欢用“人物塑造”这个词,而是用更具象的“语境”。当确定了要写的一支连队,兰晓龙心中就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语境。七连里的所有人物,都从这个语境中生成,并通过一遍遍的修改变得更加鲜活,更加贴近语境。
除了七连的战士,兰晓龙着墨较多的还有谈子为(陈奕承 饰)和小杰登两个角色。谈子为是七连在行军路上偶遇的友军军官。他的英勇表现和牺牲精神,让人们明白七连的困境和善战并非唯一。所有志愿军,都遇到了和他们一样的困境,也都和他们一样善战。
小杰登是美军的一名军士长,提供了观察这场战争的敌方视角。《冬与狮》中非常经典的一句点题的话,便是海报上的“胜利需要证明”。
“这虽然是一场惨胜,但它是一场胜利,所以需要对方阵营的人来给你完成解释。设置小杰登就是基于这种考虑。对他的描写不会涉及家庭、亲友。他和他的战友就是被扔在了所谓的‘该死的战场’上的美国下层士兵而已。”
从“钢七连宇宙”的角度看,《冬与狮》是《士兵突击》的前传。
《士兵突击》中钢七连的人曾提到他们的前辈以前打过硬仗。那么什么算硬仗呢?兰晓龙觉得,只有对手的“含钢(钢铁)量”十足,才能叫硬仗。
中国军队打过的最硬的仗,不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而是朝鲜战争。长津湖战役这样的仗,配得上《七连战歌》的唱响。
在半山宅遭遇战中,七连战友发现伍万里投掷神准,为了吸引火力,给万里制造投弹的机会,每次都要付出两个人的牺牲。这正是“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和“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完美体现。
《冬与狮》和兰晓龙之前的作品一样,主题都是相对抽象的“我们从哪来?”“我们要去哪?”
就像,造车的人需要知道动力源和组件的搭配,但开车的人无需明白。作为原创编剧,兰晓龙认为自己是没有“解释权”的。虽然他创作的主题和立意是抽象的,但观众自身的兴趣点是具体的。他们对戏有自己的解释。
“如果我的解释和观众的解释都是一样的,戏就没有了生命力。戏剧最大的魅力是可以包容和激发多种解释。在这个激发过程中,观众的思维是主动的。追剧的逻辑,其实是共同经历,分别体验。”
《冬与狮》不但是一次家国记忆的唤醒,也是一次伟大精神的传承。这场为争取民族生存空间而打的硬仗,必将被打造为一部树立民族自信的鸿篇史诗。
【文/满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