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造反1年后随即被杀,为何安史之乱仍打了八年?

向日葵爱历史呀 2025-02-07 16:03:05

公元763年2月,安史之乱终于平息,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内战终于画上句号。这场始于755年的动乱,由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反唐之举,直接导致唐朝两京尽失、君主逃亡、士气低落。

尽管安禄山发起叛乱的一年后即被刺杀,但战火仍继续蔓延。那安史之乱为何在安禄山与其继承者接连被杀的情况下,仍持续了八年之久呢?

从历史来看,安禄山起兵之初,声势浩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洛阳,接而攻破潼关,占领长安。安禄山的反叛军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铁军,将唐朝近百年来固若金汤的防线瞬间撕碎。安禄山本人虽在起义一年后被其子安庆绪所杀,但反叛的火焰并未因首领的死去而熄灭。

安史之乱能够爆发并持续八年时间,与反叛军的严密组织和顽强战斗力密不可分。安禄山并不是孤军奋战,他的军队中不仅有游牧民族的胡人,也有大量汉人,尤其是那些失去土地的河北流民。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加入军队,成为反叛军的有力支持力量。

史思明的崛起使得叛军的实力进一步延续。作为后期首领的史思明在759年接替安庆绪,继续带领反叛军与唐军交战。即便在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之后,叛军也并未瓦解,仍然凭借其牢固的组织结构继续作战。这一事实说明,叛军并没有因为领导层的更迭而丧失战斗力。

唐军在灭叛过程中犯下了不少战略错误。例如,玄宗皇帝在形势最危急的时候,未能正确指挥战局,屡屡错失良机。哥舒瀚、封常清等著名将领的一系列战败,以及高仙芝等人的冤死,使得唐军在士气上不敌叛军。此外,唐军内部矛盾重重,不仅将领间猜忌不断,皇帝自身也未能对前线作战的将士给予足够信任,导致指挥系统多个链条出现问题。

战争并不仅仅是兵力和战斗力的对抗,还包括后勤保障和资源支持。反叛军依靠占据的地盘,通过收取税赋和掠夺,解决了持续作战所需的物资问题。胡人作战骁勇善战,汉人则担当起了其他角色,两者结合使叛军能在长时间内保持较强的战斗力。而唐军尽管占据正义一方,但由于反叛初期的战略失误和内部问题,导致了后来的局势反转。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安史之乱后期,战争不仅仅是靠武力来解决的。尽管唐军在数次战役中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最终能够结束这场战争,却是因为叛军内部发生了剧烈的变化。1780年,叛将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薛嵩选择背叛史朝义,向唐朝投降,使得叛军元气大伤,史朝义无力回天,只好自杀谢幕战争舞台。

战争资源支持方面,安史之乱的反叛军兵源也颇有优势。河北地区作为叛军的战略根据地,不断提供新的战斗人员。这些士兵中,有很多来自失地农民、河北流民。为了自身利益,他们选择加入叛军,并绝望地在战场上搏命。

纵观这场漫长持久的内战,除了双方军队间的对抗之外,战场外的洛阳城守军、太原城的争夺、安史之乱的各次叛变,都是整个故事里不可或缺的嘎然而止。特别是像香积寺之战这样极其惨烈的对抗,反映了反叛军和唐军之间一波接一波的刀兵相见。香积寺之战中,15万唐军对阵11万反叛军,20多万人相互拼杀,任何一方的计谋都被识破,陷入硬碰硬的消耗战,最终以惨烈的1:1消耗战告终。

八年的时光里,唐朝经历了重大变革,三位君主先后登场。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先后换位,反映了唐朝内部的剧烈动荡。纵使安史之乱的结局最后以反叛军的失败告终,但唐朝的国力也因此大大受损,从此再未恢复到盛唐之时的繁荣。

0 阅读:132
向日葵爱历史呀

向日葵爱历史呀

爱历史,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