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人民军反坦克炮的使用、编制与反坦克联队的组建

迪尔爱说史 2024-12-10 18:10:59

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夕,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装甲作战的影响,人民军和韩军的步兵师团编制中都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反坦克炮,其中韩军一个师团配备18门美制5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人民军一个师团配备48门苏制4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

苏联红军在二战中使用的M-42型反坦克炮

人民军装备的4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主要为1942型,简称M-42型,1942年于莫托维利哈第172号工厂在原先1937型4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的基础上升级改造而来,主要升级措施包括将原先的46倍口径长度炮管延长为68.6倍口径长度,使得炮弹发射初速从760米/秒增加到870米/秒,此外炮盾装甲厚度也从4.5毫米增加到7毫米,能更好地保护炮组成员免受步枪流弹的伤害。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M-42型4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一共生产了11156门,该火炮起初出世时,能有效抗击战场上的所有德军中小型坦克,但到1943年正面装甲厚度超过80毫米的德军虎式、豹式及四号H型坦克陆续登场时,M-42型4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开始变得有些力不从心,被迫将反坦克主力的位置让位于新研制的1943型5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

不过由于M-42型4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尚能在侧面对德军坦克造成一定伤害,加之由该型火炮发射的高爆破片弹和铅弹也能对敌方步兵造成不小伤害,所以在1944-1945年间,苏军还是生产了6600多门该型火炮,占其总产量的60%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闲置的M-42型4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都被苏军移交给人民军使用,但在实际作战中,人民军反坦克兵也发现,该型火炮对于朝鲜战场上的美军的主力战车——M-26型“潘兴”重型坦克——的正面也已基本无法造成多少伤害。

据1950年9月17日在孝令面被捕获的第1步兵师团反坦克炮大队3中队长崔焕仁(최환인,21岁,咸镜北道会宁郡人)大尉招供,M-42型4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的最大射程为4400米,但在实战中发现人员杀伤弹在1200米的距离上发射、穿甲弹在500米的距离上发射最有效,但由于操作火炮的炮兵普遍只有3-4周的训练时间,在实际作战中经常还没到达有效距离炮弹就被匆忙打出去了。作为平射火炮,该型火炮在使用时必须架设在开阔场地上,因此很容易被敌方发现。

人民军反坦克炮中队编制

M-42型4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在人民军步兵师团中也并非完全集中使用,首先,每个步兵师团都会下辖一个反坦克大队(AT Bn),大队长为中校,此外还有一名少校文化副长,负责官兵们的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工作,中队长为大尉或上尉,小队长为中尉,分队长为上士或中士,均不设其他专职副职。大队部内的其他军官还包括大尉供给股长、少尉财务股长等,以上军官均配备苏制TT-33小手枪一支,其余士官配备苏制波波沙冲锋枪一支,士兵配备苏制莫辛甘步枪一支。

编制上,反坦克大队下辖四个中队,其中第1-3中队为反坦克炮中队,每个中队有官兵45-47人,分为两个作战小队四个分队及一个后勤供应小队,装备该型火炮4门及用于牵引火炮的卡车4辆,每门火炮按编制携带200发炮弹。大队部还直辖一个指挥小队,负责作战时的通讯、侦察和观测作用,该小队拥有卡车2-3辆。

反坦克炮大队的第4中队则为反坦克枪中队,有官兵90人,分为三个小队,装备有苏制14.5毫米口径反坦克枪36架及轻重机枪各3挺,实战证明这种反坦克枪也是一种完全过时的武器,无法对敌方坦克造成任何伤害,只能作为人员杀伤武器使用。因为集中使用效果不大,在实际作战中,该中队的各小队常被分拆给各步兵联队使用。

除了这12门集中在反坦克大队的反坦克炮外,人民军步兵师团的每个步兵联队里也设有一个反坦克炮中队(AT Gun Battery),该中队编制有5名军官、13名士官及37名士兵,指挥官为中尉中队长,下辖三个小队六个分队,装备有M-42型4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6门及运输火炮和炮弹的马匹24匹,每门火炮编制状态下携带50发炮弹,炮弹的补充由师团炮兵联队供应部门提供,中队指挥机关没有无线电台或有线野战电话等通讯器材。

正在射击的人民军M-42型反坦克炮

在大队级层面,人民军步兵师团的每个步兵大队也设有一个反坦克炮小队,有官兵20人,分为两个分队,装备有M-42型4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2门。这样,按照每个人民军步兵师团有三个步兵联队九个步兵大队及一个反坦克大队计算,每个师团在编制上所装备的反坦克炮可达到12+6x3+2x9=48门,比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出版的《朝鲜战争》一书中的双方步兵师团武器编制对比表上所宣称的42门还要多6门。

八月攻势(第四次战役)后期,鉴于前方战事不利,人民军在后方陆续组建了第18、19、41、43、45、47步兵师团及第24、25、26、31、32、33、35、38、39、40独立步兵旅团(六大队制)等单位,由于反坦克炮及有经验的炮兵数量严重不足,以上单位均取消了师团或旅团部直属的独立反坦克大队编制,仅保留了各步兵联队直属的反坦克炮中队及各步兵大队直属的反坦克炮小队,这样每个新师团理论上装备有反坦克炮36门,而每个独立旅团仅装备反坦克炮12门。

在实际反坦克作战中,人民军发现,面对正面装甲厚度120毫米、重达40多吨的美制M-26“潘兴”式重型坦克,M-42型4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的正面打击无异于隔靴搔痒,最为有效的反坦克手段反而是工兵部队所装备的苏制反坦克地雷。然而能使用反坦克地雷的工兵部队为第576独立工兵联队第5大队及各师团直属的工兵大队,在建制上与反坦克大队及各步兵联队并无从属关系,因而在实际反坦克作战中无法与从属步兵部队的反坦克炮部队形成有效配合。

为了进行有效的工炮配合反坦克作战,人民军统帅部遂于8月上旬组建了两个由反坦克炮兵和工兵混编的反坦克联队,即第848、849部队。第848、849部队于8月8日组建于平壤,前者联队长和其他官佐信息均不详,后者联队长则为35岁的金奎锡(김규석)上校,抗战期间参加过朝鲜义勇军。除了联队长外,反坦克联队部其他官佐还包括中校参谋长、少校副参谋长、中校文化副长、中校会计股长及五名打杂的士官。

二战中的苏联红军M1943型反坦克炮

第848反坦克联队的总兵力为600余人,分为三个大队,其中第1、2大队为反坦克炮大队,每个大队有官兵150人,分为三个中队九个小队,每个炮兵小队装备有一门新运抵的苏制M-1943型5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及一辆牵引火炮用的卡车,该型反坦克炮威力比M-42型更大,平时携带60发炮弹。除了军官配备手枪、士官配备冲锋枪及士兵配备步枪外,每个中队还配备有2挺苏制DP轻机枪用于自卫,每挺轻机枪携带枪弹300发。

第848反坦克联队组建后,于8月18日抵达汉城,8月25日抵达荣州,据1950年9月20日在九山洞被捕获的该联队1大队2中队2小队卡车司机洪管洙(홍관수,25岁,平安南道介川郡人)招供,其中第1大队于9月13日经安东-义城公路开赴大邱北前线,但因受美军的空中封锁而无法前往一线作战。仁川登陆后,还未与美韩军正面交战的第1大队最终在美军空袭下溃散。此外由于讯息的缺失,该联队第2大队的最终下落则不得而知,不过估计也多半和第1大队是同样的结局。

第848反坦克联队的第3大队则为多兵种合成混编部队,总兵力300余人,下辖布雷、冲锋枪、反坦克枪、通讯、工兵、侦察及医疗小队各一。据1950年9月20日在九山洞被捕获的该联队3大队1中队1小队战士金容彬(김용빈,25岁,全罗南道长城郡人)招供,该大队抵达九山洞后,原定前往永川前线增援,但因永川被韩军夺回而作罢。9月17日,韩军向九山洞发起反攻,第3大队的官兵们被迫以普通步兵身份参战,由于士气低落和缺乏训练,三天后该大队即宣告覆灭。

再说第849反坦克联队,该联队在建制上被配属给第105装甲师团,下辖两个大队,其中第1大队为反坦克炮大队,大队长金圭植(김규식)少校,参谋副官张学奎(장학규)大尉,共有军官18人,士官和士兵150人,分为三个中队六个小队十二个分队及补给、通讯小队各一,每个炮兵分队有官兵10人,装备有一门苏制M-1943型5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一辆牵引火炮用的卡车及一挺用于自卫的苏制DP轻机枪,补给、通讯小队各有官兵20人,装备无线电台5部。

美军第5骑兵团检查人民军遗弃的M-42反坦克炮

据1950年9月20日在倭馆被捕获的该联队1大队通讯分队无线电发报员吴承烈(오승열,18岁,平安南道南浦市人)中士招供,该大队于8月29日抵达安东,9月3日经夜间行军转移到金泉以北六公里处,负责在洛东江西岸的倭馆地区建立防线,由于连日遭到空袭,两门反坦克炮在转移途中被毁。9月20日,美军大部队开始强渡洛东江,该大队在接敌后不久就溃散,第3中队长刘浩峰(유호봉)中尉阵亡。9月21日,该大队残余官兵80余人先后向美军缴械投降。

第849反坦克联队的第2大队也为多兵种合成混编部队,大队长李东熙(리동희)大尉,总兵力200余人,下辖工兵中队、重机枪中队和反坦克枪中队各一,其中工兵中队长为李东亚(이동니)大尉,有军官6人,士官和士兵120人,分为四个小队,装备有苏制反坦克地雷及人员杀伤雷100余枚、探雷器材3具及运输地雷的卡车4辆;重机枪中队有官兵30余人,装备有苏制马克西重机枪4架;反坦克枪中队长为金忠刚(김중항)中尉,有官兵35人,分为三个小队,每个小队装备有苏制14.5毫米口径反坦克枪3架。

据1950年9月21日在若木被捕获的该联队2大队反坦克枪中队副中队长李军燮(이군섭,26岁,咸镜北道咸兴市)中尉招供,在与第1大队分手后,第2大队即抵达若木一带布防,9月21日晨,眼看美军大部队反攻在即,大队长与中队长都抛弃队伍乘坐卡车离开前线,他所在的反坦克枪中队在一座木桥旁挖掘了工事以躲避空袭,并等到当日中午美军抵达时全部投降,投降的原因是该中队的所有官兵从未接受过反坦克枪的训练,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这种武器。

而据1950年9月20、21日先后在若木主动投降的该联队2大队工兵中队4小队4分队长金永焕(김영한,21岁,平安南道江西郡人)中士、4小队1分队战士崔正培(최정배,18岁,咸镜南道平原郡人)等人招供,由于该中队官兵均系强征入伍,又因连日补给不足和缺乏训练而士气低落,所以在阅读了美军散发的传单后,他们都利用单独外出埋设反坦克地雷的机会,向美韩军主动投降。工兵中队主力最终也在21日的反攻作战中被基本歼灭。

自毁后被遗弃的中朝联军M1943型反坦克炮

在三八线被突破后的撤退作战中,由于45、5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不适用于山地战和游击战,加之该种火炮所需的炮弹不方便补充,该种武器逐渐退出了战争中后期的战场舞台,只有少数被中朝联军用作山地战中的步兵支援火力使用。虽然一些人民军步兵大队中还曾保留了反坦克小队的编制,但也都不再装备该型火炮,其官兵也都被当作普通步兵使用。

0 阅读:3
迪尔爱说史

迪尔爱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