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怪杰辜鸿铭:喜闻三寸金莲,爱变着法骂人,专门跟胡适对着干

杨角风发作 2021-05-23 21:29:15

在晚清民初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牛人,号称晚清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晚年曾顶着大辫子在北大教外语。

据说他一生共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尤其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学以及东方华学,曾经用多国语言骂多国人。

在新文化运动中,他跟胡适等人唱反调,强调中华文化的强大,反对学习西方,全力推行东方文化输出。

以至于在当时的西方社会,流行这么一句话:

“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杨角风谈晚清民国(原走向共和)第108期:晚清怪杰辜鸿铭:喜闻三寸金莲,爱变着法骂人,专门跟胡适对着干!

一、

很多人对辜鸿铭的了解,大都源于一个在北大流传比较广的典故,这个典故在电影《建党伟业》中也有阐述:

北大在图书馆召开开学典礼,当时学校把民国的教育总长范静生也请来了,开始宣布聘用的人员名单。其中包括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长,聘请李大钊为图书馆主任,聘请辜鸿铭为英文教授。

然后辜鸿铭就走上前台领取聘用书,结果底下的众位学子爆发出一阵唏嘘声,连陈独秀都在台上跟李大钊等人嘀咕: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学界耆宿,怎么这身打扮?”

结果辜鸿铭貌似抽着雪茄烟就上台了,只见他身穿着长袍马褂,头戴顶瓜皮帽,脑后拖着一根油光水亮的花白长辫子。

随后,辜鸿铭面对底下众人的再次欢笑,讲了这么一段话:

“可笑吗?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随后大家都笑了,陈独秀也跟李大钊会心对视一笑……

很多人看到这一段后,一方面会对当时北大的包容性点赞,同时也会对辜鸿铭刮目相看。毕竟他能说出这么一段蕴含着哲理的话,就证明他并非是真的顽固不化,并非是真的守旧迂腐。

很多人只是遵循潮流,认为自己剪了辫子后,就是新时代的人了,实际上,剪不剪辫子都是个人的自由,只要内心坚定,外在表现不是本质。

二、

作为一名接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人,辜鸿铭非但不追崇西方文化,反而致力于把东方文化往西方输出。

其实,任何文化都有其精华的一面,也有其糟粕的一面,一味地追寻某一种而打击另一种都是不可取的。在当时清朝刚刚灭亡,民国刚刚建立的阶段,人们往往会全面西进,比如陈独秀,比如胡适,他们也是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那批人。

而辜鸿铭就是唱反调的那一个,比如胡适刚刚发表了一篇《文学改良刍议》,宣传个性与自由、民主和科学,大力提倡白话文,摒弃文言文。回头坚持传统文化的辜鸿铭就写了一篇文章,大肆抨击胡适,指名道姓反驳。

比如胡适有一次在台上用英文读了一首荷马的诗,话音刚落,台下的辜鸿铭就扯着嗓子用英文回呛,说胡适的口音是英国下等人的口音。

再比如,胡适在哲学课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要通过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方法,重新评估。回头下一节课英文课,辜鸿铭就嗓门洪亮地对底下的学生讲,不要一味崇拜西方的东西:

“我教你们学习英文,不是造就一些美国化或西方化的人,而是要造就一些对国家有用的中国人。”

还有一次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一篇短文,里面有抨击辜鸿铭的话。结果辜鸿铭恼火了,某一次聚会,辜鸿铭挨个让在座的各位看这篇短文,随后跟胡适说:

“密斯特胡,你在报上毁谤了我,你要在报上向我正式道歉,你若不道歉,我要向法庭控告你。”

当然,胡适也很倔强,自然不会从,最终辜鸿铭放下一句话,从而不了了之:

“你这文章真不怎样!”

三、

实际上年轻时的辜鸿铭并非这么传统,他也曾经是一个有名的激进派!

他出生于马来西亚,是混血儿,后来被老爹的雇主布朗先生送去英国读书。临走前他的父亲不仅再三跟他讲,让他记住自己是中国人外,还强调了两件事:

“第一,你不可进基督教,第二,你不可剪辫子。”

但一到了英国,辜鸿铭就把父亲的嘱咐丢到了脑门后面,很快就剪了辫子,穿了洋装,开始装洋大人了。

后来胡适坐火车的时候,跟辜鸿铭有一次偶遇,虽然俩人政见不合,但私下里关系也算融洽。由于辜鸿铭不肯剪辫子,被人冠以老顽固称号,胡适就去打听了他的经历,高而谦先生告诉胡适。其实辜鸿铭是最早剪辫子的那个人,后来好多人开始革命了,他又开始留辫子了,辛亥革命的时候都没留好呢。

于是就有了胡适跟辜鸿铭的一段对话,辜鸿铭也告诉了胡适,当初自己剪辫子的原因:

一是当时辜鸿铭在苏格兰读书,拖着一条辫子,同学们都嘲笑他拖着猪尾巴。后来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女孩子,很喜欢她,她也很喜欢辜鸿铭的辫子,边把玩边说你的头发真黑,于是辜鸿铭说了这么一句话:

“你要肯赏收,我就把辫子剪下来送给你。”

关于辜鸿铭剪辫子的典故,出自《永远的温情》一文,里面刊载的胡适的文章中提到。

四、

辜鸿铭并非一个老顽固,也并非只骂胡适这种新文化倡导者,一些当权者他都敢骂!

比如在中国大地上叱咤半个世纪的当权者慈禧,有一次她过寿,辜鸿铭就写了封对联:

“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袁世凯“驾崩”了后,举国哀悼,他非但没有悲伤,竟然是欢天喜地请了戏班子,在家里唱了三天戏。

即使之前在张之洞府上当幕僚时,他也敢拿两任湖广总督开涮,写了封对联:

“文襄傲,故其门下幕僚多伪君子;午桥浮,故其门下幕僚多真小人。”

这里的文襄指的是张之洞,午桥则是指继任总督端方,讽刺他们两个养的幕僚要么是伪君子,要么是真小人。

曾经复辟的张勋过生日,他也特地送上对联:

“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犹有傲霜枝。”

擎雨盖是指清朝的官帽,傲霜枝是指脑袋后的大辫子,你看,同属脑后留辫子的人,他却连张勋都瞧不起。

其实不仅中国,他都骂到国外去了,跟英国人用英文骂,跟法国人用法文骂,跟德国人用德文骂,无所不骂:

“你们并不比中国人高尚一丝一毫,甚至更加的野蛮和肆无忌惮,你们只不过是拥有机枪和大炮罢了。”

在他的印象中,当时的中国跟西方是一样的,都是一坨屎,都是臭不可闻。但东方好歹有反省的精神,而西方却不到南墙不回头,即使撞了南墙也是死不回头,所以后来他就转投东方,反对西方了。

五、

辜鸿铭厉害之处并非是骂人,而是第一次把中国传统典籍,比如《论语》、《中庸》、《大学》等翻译成英文,展现给全世界看。

关于翻译典故的事,有一次还跟来访的伊藤博文有过一次辩论,当时伊藤博文受邀来华,专门去拜谒辜鸿铭。辜鸿铭也高兴,送了他一本《论语》英译本,结果伊藤博文说了这么一句话:

“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

这就带有明显的挑衅意味了,等于是说你翻译《论语》有个屁用,现阶段根本不适用了,辜鸿铭也不客气,回了一句:

“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

一下子顶得伊藤博文无话可说!

辜鸿铭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可以理解,但是并非是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都需要传承,有一些糟粕,甚至都称不上是文化,他也遵从。

比如,他宣传一夫多妻,有一次他就跟两名外国女士解释“妾”字:

“‘妾’字,即立、女,男人疲倦时,手靠其女也。”

外国女士反驳他,说女子疲惫的时候,难道就不能依靠男人了吗?

辜鸿铭随后说了一句他所谓的“名言”:

“你见过一个茶壶配四个茶杯,见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吗?”

六、

除了宣传一夫多妻制外,辜鸿铭还有一特殊嗜好,那就是喜欢闻女人的三寸金莲:

虽说辜鸿铭也是见过世面的,也清楚女人缠足是对女人很不公平的,但他就是喜欢,还因为品小脚出名,他还研发出一个品脚七字诀:

“瘦、小、尖、弯、委、软、正。”

他喜欢女人的小脚到什么地步呢,除了喜欢闻小脚以外,据说甚至痴迷到拿女人穿过的三寸金莲小鞋子,装酒喝,说这样才能文思如泉涌。

为此他也直言不讳,讲女人的小脚对他有多重要:

“前代缠足,实非虐政,我妻的小脚,乃我的兴奋剂也。”

所以,辜鸿铭这个人,还是很矛盾的,说他激进吧,他确实激进,说他保守吧,他又确实保守,说他喜欢骂人吧,他也有夸人的时候。

比如对北大的校长蔡元培,他是夸的,他曾经说过:

“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

但是他随后给的理由又很滑稽,说蔡先生曾被前清点了翰林,但是不去做官,非要革命,到现在还在革命。而自己的,在国外读过书,被张之洞聘为幕僚,结果到现在还保皇。

后来蔡元培因为“五四运动”原因,被北洋政府点名,关于他的去留问题,北大的教授们展开了讨论。辜鸿铭是属于保蔡元培这一派的,但是他给出的理由,却让人匪夷所思:

“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非得挽留不可。”

所以,辜鸿铭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人,当时为了追女孩子而剪辫子,后来因为母亲而留辫子。据说是清朝灭亡前,其母给他梳了辫子,后来母亲去世,为了怀念她,所以不再剪辫子。

七、

但,如今看来,辜鸿铭还是比较厉害的,他厉害的地方在于,当众人都以学习西方为荣的时候,他却已经看透了西方的本质,转而大力推崇东方。

就像之前很多公知一样,大力推崇西方,到头来才发现,西方也就那么回事,还是我大东方文化靠谱。

只是在当时那个年代,他又这么特立独行,虽然推崇东方文化,可惜有一些过时的糟粕文化,他却没有剔除。再加上本人留个大辫子,给人一种顽固不化的感觉,所以也被很多人误解。

但他在文学上面的造诣,还是相当厉害的,后来他去世后,有位外国作家还评价他写的英文诗:

“辜鸿铭死了,能写中国诗的欧洲人却还没有出生!”

但他的“死对头”胡适却不这样,毕竟他年轻,活活耗,都耗死了辜鸿铭,后来还写了一篇文章《记辜鸿铭——我博学多识的敌人来了》,专门嘲笑了一番辜鸿铭。

不管怎么说,晚清怪杰辜鸿铭还是非常值得人尊敬的,尤其是他说过的这句话,也算是对自己留辫子的一种辩解吧:

“许多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有时候,我也在想,若是当时中国没有废除文言文,现在会是怎样呢,真的会出现很多文盲吗?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晚清民国人物,杨角风谈晚清民国人物系列文章继续更新中,喜欢就请关注吧!

21 阅读:11186

评论列表

大鱼海棠

大鱼海棠

27
2021-06-03 21:45

能在国外拿下十来个博士头衔,超前的眼光看清西方思想,并不是一般人!起码到今天,我们的课本还有论语,尊称孔子为至圣!

佚名

佚名

14
2021-06-14 18:53

解放思想就像一只风筝 没有他这种人固执的拉着 很容易就跑偏了 钱玄同就是 汉字废除都提出来了

Timz

Timz

13
2021-05-28 12:18

其实他是个牛人,现在更应该把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笑着评论

笑着评论

10
2021-06-13 15:07

才华横溢的人大抵都恃才傲物!比如李白!这样的人一般人不好评价。毕竟我母语都没精通人家精通那么多外语

孟大蒜

孟大蒜

6
2021-06-05 01:39

文襄是谥号吧?

布拉德-皮蛋

布拉德-皮蛋

5
2021-06-07 14:17

活在今天可以跟昆汀成为好朋友

王云道破天机

王云道破天机

4
2021-05-31 17:40

有才才可以放肆。

发光的鱼

发光的鱼

4
2021-06-14 09:30

现在在看他的言论,我真觉得他说的对!

用户15xxx62

用户15xxx62

3
2021-06-18 19:21

在当时改革白话文,废除文言文和孔孟思想是势在必行的。因为推行白话文是为了改变国人思想,而不单单只是为了改变国学和文学,当你张口就之乎者也的情况,让人听的云里雾里的,还如何改变国人思想?辜鸿铭在当时阻碍白话文推行,确实是错的,毕竟孔孟思想,国学典籍在当时只是少部分人才能学习,他不如白话文有传播力,可以去快速传播思想甚至扫盲。

用户73xxx80

用户73xxx80

2
2021-05-25 14:40

好文有意思

ThanksGivi

ThanksGivi

2
2021-06-12 08:05

确实是厉害人物

瘦盼

瘦盼

2
2021-06-22 02:57

四洋狂客,生于南洋,长于东洋,学于西洋,仕于北洋。

依然爱你不会变

依然爱你不会变

1
2021-06-13 00:48

牛人啊

用户60xxx95

用户60xxx95

1
2021-06-18 08:52

回答:当时会!今天很可能结局是新中国都要延缓不知多少年!理由是试想想,文言文如同让今天学过一些英语的初中生或是会说英语的几岁英国孩童,书写和作文都去用英文与其他人沟通,究竟有多难。当时的中国真的如此,文盲巨多,白话文的好处即是说即是写,那么书中所谓黄金屋和颜如玉就能为更多人收获,极大充实了思想。

如何科学养猪

如何科学养猪

1
2021-06-22 06:22

[点赞]文化自信第一人

蛟龙出海

蛟龙出海

1
2023-02-24 00:50

对着标题只讲,辜鸿铭其他厉害之处此时此刻不说,辜鸿铭骂胡适,把胡适骂的抬不起头来,骂胡适假洋鬼子,软骨头,洋人的奴才,操着一口蹩脚的英语,把胡适骂怕了。胡适真是洋人奴才第一人,这点确实不假。

杨角风发作

杨角风发作

换种视角看世界,带你发现新乐趣!行业新星:杨角风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