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一百单八名好汉中,如果问运气最衰的是谁,恐怕青面兽杨志要榜上有名了。
原本出生在天波府杨家,乃杨家将后人,结果老天爷跟他开了个玩笑,脸上长了一块青色胎记;脸上有青记也就罢了,可杨家传到他这一代,却家世衰落,难系往日荣光;好不容易靠自己中了个武举人,做了殿司制使官,可在运送花石纲的时候偏偏就他那条船翻了……
后面的故事就更惨不忍睹了,变卖家产想官复原职,偏偏遇到了高俅;想把宝刀卖了换点盘缠,回老家东山再起,偏偏又遇到了牛二;好不容易受到贵人梁中书相助,去运送生辰纲,又丫被晁盖等人给抢了!
对,今天的故事就从杨志丢了生辰纲说起……
杨角风谈水浒系列文章第89期:明知劫生辰纲是死罪,晁盖为什么不干脆一刀结果了杨志?
一、
前文书我们提到,梁中书派杨志押运生辰纲的消息,极有可能被大名府内的人员泄露踪迹,导致晁盖等人设计夺取。
至于是谁泄密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晁盖等人明知抢劫生辰纲是死罪,也知道自己的容貌已经被杨志等人看在眼中,却依然选择留下了活口。就这样明目张胆,在杨志等人的注目下,将生辰纲装车后扬长而去:
“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的。”
也正是因为留下了活口,才给了老都管告状的机会,让生辰纲被劫案迅速被当地官府得知:
“我们等天明先去本处官司首告,留下两个虞候随衙听候,捉拿贼人。”
不仅如此,老都管更是带着其余厢禁军连夜往北京赶,跑到梁中书面前告状。梁中书闻言大惊,一方面直接给济州府尹下文书,要求尽快破案,另一方面又一封书信递交东京蔡太师处,告知详情。
同样,蔡太师得到消息后,震怒的同时,也是一纸文书递交济州府,继续给当地的府尹施加压力,速速破案:
“着落府尹,立等捉拿这伙贼人,便要回报。”
事实上,济州府尹在生辰纲被劫案,案发的第二天就收到了虞侯的状子。得知了抢劫案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贩卖枣子的抢劫犯人数,相貌特征等关键信息,一刻都不敢怠慢,迅速破案。
二、
可以说,正是因为晁盖等人没有将杨志他们灭口,导致一行人是贩枣商人的关键信息泄露,才给了三都缉捕使臣何涛侦破此案的关键线索。
他通过弟弟何清,先是确定了贩枣商人中有一人是晁盖,又确定了白日鼠白胜也参与了此案并将白胜人赃并获。至此,整个案件算是拨云见日,虽然最终因为宋江的告密,让罪魁祸首晁盖逃了,但终归是真相得以大白。
若是当初晁盖没发善心,而是利用将杨志等人迷倒的机会,将这一行人尽数斩杀,埋尸荒野。就古代那种办案的效率,若想顺利侦破此案,乃极小概率事件。
不说别的,光梁中书知道自己的生辰纲被劫,就需要很长时间。先是蔡太师生日过了后,发现梁中书竟然没有送生辰纲过来,于是马上派人去联络。梁中书得到消息后,又得派人沿途一路走一路查,看看到底生辰纲在哪丢的。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梁中书能查到黄泥冈是案发现场,就不知道多长时间过去了。毕竟杨志一行人不是走官道,为了隐藏行踪还都是捡没人走的地方走,目击者都很难找到。
再说了,梁中书都没办法确定,这批生辰纲是被杨志私吞了?还是杨志过桥的时候跟当年乘船一样,遇到一阵怪风,全掉进去了?亦或者真跟上次一样,遇到了劫匪,连人带财全都劫走了?
别忘了,上一次丢了生辰纲,梁中书不是一样一点脾气都没有!
三、
那么,就回到我们的题目了,既然晁盖等人的真面目已经暴露在杨志一伙人面前,他为什么还要留活口,埋下这么大的隐患?
有人说,晁盖之所以没将杨志等人灭口,是没有必要!
因为在晁盖看来,杨志押运生辰纲被劫,根本就没有胆量回去告状。之前一期也讲过了,整个押运方案从大名府泄密,这其中就包括了杨志立的军令状:
“若是如此禀过,小人情愿便委领状。倘有疏失,甘当重罪。”
其实,就算杨志没有立军令状,丢了生辰纲这事也是大罪,更不用说之前还丢过一次。别忘了,在杨志之前,陆虞候曾经火烧草料场坑害林冲。当时说的就是,即便这场大火没把林冲烧死,他也是犯了重罪,必死无疑:
“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生辰纲被劫,劫匪固然是死罪,但是对于押送的人员来讲,尤其是领头的,同样罪不可恕。事实上,杨志在醒过来后,第一反应就是自己完了,根本就不敢回去告状,甚至想干脆别等梁中书定罪了,自尽得了:
“如今闪得俺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待走那里去?不如就这冈子上寻个死处!”
之所以后面的老都管敢去告状,是建立在出卖杨志的基础上,若是杨志没有走的话,他们估计就该求杨志别去报案了。况且,就算杨志去报案,作为一个有前科的人,难免不被怀疑贼喊捉贼。
四、
但这种情况毕竟不可控,事实上也验证了,就算杨志不回去报信,还有其他人会回去报信。梁中书再愤怒,也不至于把所有人都杀光,毕竟他也需要目击证人啊。
还有人说,晁盖之所以没能杀掉杨志一伙儿,不是因为杀人太难,而是因为处理尸体不容易。如果仅仅是生辰纲被劫案,当地的公差不敢大张旗鼓的去查,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有这种胆量劫案的肯定是大型犯罪团伙,说不定就是梁山贼人干的。
事实上,何涛领了差事以后,也召集手下商量捉拿贼人的方案,众人都是摇头:
“只是这一伙做客商的,必是他州外府深山旷野强人,遇着,一时劫了。他得财宝,自去山寨里快活,如何拿的着?便是知道,也只看得他一看。”
也就是说,如果单纯劫了生辰纲,下面干活的差役没必要去拼命破案,搞不好自己的小命都丢了,得不偿失。
但若是光天化日之下,当地发生了官兵被杀的特大案件,这性质就变了。自古都是如此,杀人放火是重案,就算老百姓被杀也是大案,更何况是十几名官兵被杀的大案了。
这种案子,当地若人手不足破不了,上面肯定要派人来。就算最后查到梁山贼人头上,也得出动大军前往剿匪,否则,大宋朝国将不国。
所以,晁盖杀了官兵,和没杀官兵,性质不同,导致的朝廷重视程度也不同。
五、
再说了,杀人容易,藏尸难,晁盖他们还得利用有数的时间,挖坑埋尸。但凡中间有一个差错,就会导致整个智取生辰纲的计划落空,不可控性太强。
是啊,还得事先去挖坑,挖坑的过程,得有人放哨,别被人家发现吧?挖完了坑,也不能一走了之,还得有人守着吧,不然有不长眼的掉进去咋办?还有上路的时候,得准备两身衣服吧,那一身沾满了血总不能大摇大摆硬走吧?
总而言之,杀人埋尸不是一件容易事,又是针对十几人的官兵队伍,耗时耗力,还存在极大被目击的风险。
当然,这些,都不是晁盖不杀杨志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晁盖这人啊,向来以好汉自诩,是不能滥杀无辜的。毕竟,人家大地主当着,有吃有喝的,为什么要听信你一个半路跑来的“外甥”话,去干劫生辰纲这种杀头的买卖呢?
所以,要想晁盖出手,他们也得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理由。就像过去打仗一样,得师出有名啊,不能随便就攻打人家城池。这一点,刘唐在给晁盖报信的时候,就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此是一套不义之财,取而何碍?”
而且,说完这句话后,马上就给晁盖戴高帽,说他是真男子,武艺过人。既然梁中书要押运的生辰纲是不义之财,晁盖又是真男人,还武艺过人。那咱就得干真男人该干的事,还是正义的事,去夺了梁中书的不义之财。
六、
一开始晁盖虽然有心,但内心还是感觉劫生辰纲这事,不太光彩,直到吴用找到机会加入后,才开始将其忽悠瘸了。
最后晁盖、刘唐、吴用、公孙胜和三阮兄弟,七星结义的时候,大家已经找到了一个名正言顺出师的理由:
“梁中书在北京害民,诈得钱物,却把去东京与蔡太师庆生辰,此一等正是不义之财。”
因为这是不义之财,所以大家要行正义之事,把生辰纲给劫过来,也算是替天行道了,并不失为好汉的行径。
这样一来,大家的主要目的就成了劫财,而押运生辰纲的官兵本身是无辜的,也不是高官。虽然作为贪官的“走狗”,丢了生辰纲也算给他们一个惩罚,但罪不至死。若是将他们杀了,那晁盖一行人所干的事就成了不义之事,出师无名了。
当然,既然是做劫财的计划,总得有备用方案,万一有人没被蒙汗药晕倒,要反抗呢?
所以,吴用说的也很委婉:
“我已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来的光景。力则力取,智则智取。”
是啊,我已经安排好圈套了,就看对方上不上钩了,若是上钩,咱就是智取,若是不上钩,还拼命挣扎,那就只能力取了。
若是一开始他们制定的计划就是杀人劫财,那也就没有必要几个人凑一起发誓,还说梁中书的钱财是不义之财。那你们自己也不干净,还要杀人呢,哪有脸说别人?
七、
晁盖确实是厚道之人,后来白胜被抓,被打的实在扛不住了,招供了晁盖,但人家依然不记恨,还想法子去搭救对方。
后来因为劫生辰纲这事上了梁山,派人去山下打劫时,也是再三嘱咐,不要伤人性命:
“只可善取金帛财物,切不可伤害客商性命。”
包括后来去劫法场救宋江,晁盖也是一直强调不要滥杀无辜,当他看到李逵一路走一路杀后,也是气愤不已,拎着朴刀拦着对方大喊:
“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
在晁盖的心里,他并没有觉得放了杨志等人,会给自己带来多大麻烦。也没想到,怎么就那么巧,在安乐村王家客店,竟然被何涛的弟弟何清认出来了。为此,人家何清还特意解释了一下,自己为什么认识晁盖,而晁盖却不认识自己:
“我比先曾跟一个闲汉去投奔他,因此我认得。”
这也说明,投奔晁盖的人太多了,他自己都认不过来。也从侧面表明,晁盖这人仗义疏财,在江湖上的名声相当不错,否则刘唐也不会特意去找他了。
所以,晁盖以为大家的策略天衣无缝,就算放了杨志一伙人,自己也不会被查到。况且,去年生辰纲被劫案,也没听说贼人得手后,杀了押送的官兵啊?
既然前辈能双手不沾血,全身而退,那我晁保正为什么不行呢?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水浒,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精彩还在继续,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