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的红酒
辽宁位于我国东北南部,和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在人们的印象中,辽东和山东是两个平级的省级行政区,而且中间隔着渤海,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联系。不过在明代,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辽东的举子往往要绕道直隶(河北)或跨海去山东考试。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明朝时期,辽宁举子为何要去山东考试?
这就要从明朝时期山东和辽宁的特殊关系说起。明代,辽宁被称为辽东,是一块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土地。辽东北控女真,西扼北元,往南不远就是京师,战略地位,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为了保证京师的安全,加强在东北地区的军事存在,辽宁在东北设置了辽东都指挥使司。辽东都指挥使司是个军事机构,主要负责辽东的军事事务。至于民政事务,由于辽东人口太少,明朝感觉没有必要在辽东单独设民政单位,所以就把辽东的民政划给了山东。在《明实录》中有“国初旧制,山东、辽东原系一省”的记载。就这样,辽东的大小民政事务都归山东布政使管辖,辽东的举子自然也要去山东考试。如果你看明朝地图,你会发现山东的“山”字在辽宁,“东”字在山东。之所以出现这种有趣的现象,就是因为当时的辽东和山东是一家,当时的辽宁归山东管辖。很多人也许会感到奇怪,为啥明朝不把辽东划给与其接壤的河北。其实,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山东人口多,经济富庶,钱粮充足,便于“支援”辽东。明武宗时兵科给事中屈铨曾言“辽东地方分巡、分守等官以至钱粮吏役俱出山东。”当时不仅辽东的大部分官员和钱粮来自山东,连很多驻军也是直接从山东调来的。实际上,明朝是想让山东承担起“扶助”辽东的重任,因为只有山东可以担得起这个大任。在明代,辽东对山东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辽东划给山东并不奇怪。另一方面,辽东到关内只有山海关一条路可以走。这条路不仅难走,而且非常危险,很容易就被蒙古人和女真人切断。而山东和辽东的联系主要靠海运,海运不仅安全,而且非常方便。据《全辽志》记载,当时由旅顺到山东的登莱地区,只有“五百五十路水程”,乘船的话,则“一日可至”,同时海上还有很多小岛,以至于明人感叹道:“各岛相接如驿递”。因此,明朝把辽东划给山东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辽东人口渐多,各种民政事务也多了起来。加上辽东军事地位过于重要,而现有的军事设置,明显不足以管理辽东的军政事务。所以,明英宗时期,明朝在辽东设立辽东巡抚,管理辽东的军政事务。而辽东巡抚虽然取代了山东,获得了对辽东的管辖权。但由于山东和辽宁的特殊关系,辽东和山东的关系一直藕断丝连。天启时期,为了应付辽东的战事,明廷设立登莱巡抚。登莱巡抚不仅管辖山东的登莱等州县,而且管辖辽东半岛西侧从南到北的金州卫、复州卫、盖州卫和海州卫等地。从此便有了“金复海盖,辽阳在外”的说法。清朝时期,清政府仍然沿袭明朝的旧制,并从山东大量移民填充因战乱而人烟凋敝的辽东半岛南部的四个卫。直到顺治朝,清政府才裁撤掉登莱巡抚的设置,山东和辽宁才彻底分开。如果你去大连、盖州一带,你会发现当地人的口音有一股浓浓的胶州味,就是这个原因。由此也可以看出,山东和辽东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毕竟山东和辽宁曾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