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一路幸福》上映,唤醒人们对北京公交的情感记忆

小金说旅游 2023-05-29 14:28:22

《一路幸福》海报。

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与北京巴士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纪录电影《一路幸福》于5月29日在全国上映。从1921年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至今,北京公交已走过了百年历史。《一路幸福》便是以北京公交百年来的发展壮大为主线,讲述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公交人不懈奋斗、为民服务,以及一代代北京人与公交难以割舍的深厚情缘。

整部纪录片创作历时近三年,团队先是经历了近一年前期采访,对一些公交线路进行踩线了解,又走访了很多相关公交人,力求呈现出他们最真实自然的状态,又对历史影像进行挖掘解读,从更深的情感角度去丰富它,从平凡的事件中提炼出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让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影片还邀请到《舌尖上的中国》配音李立宏老师献声旁白,从画面、声音等方面勾起观众满满的回忆,将观众拉回到那个时代氛围,唤醒不同阶段人们的情感记忆。新京报专访该片导演李谊、周婧,以及撰稿田珉,请他们讲述这部纪录片创作的幕后故事。

为追求真实互动效果,大年三十跟拍929路公交

2020年7月左右,纪录电影《一路幸福》开始筹备。团队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与北京公交相关人的联系方式,列一个表,挨个儿打电话,一是挖掘他们个人的故事,二是看他们能跟哪些历史阶段和公交线路产生勾连。团队打了一圈电话之后,基本锁定采访对象,先不带机器设备前去采访,把他们的故事梳理出来,再细化如何跟电影的叙事线索相结合。导演李谊说,整个前期采访的过程持续了近一年时间。

李谊清楚地记得,团队与大1路公交驾驶员常洪霞初次接触时,是在2021年1月18日凌晨3点的公交场站,北京刮着大风,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摄制组先不拍,只是聊天,后来跟着她的车跑了一个来回,去了解她的真实工作状态。

中间也发生过一些曲折,比如创作公交车钢笔画的王忠良老师,给导演组留下很深印象,当时团队前去采访的时候,他腰板挺直、神采飞扬,特别有精神。但后来要拍摄时,却得知他得了脑梗,已经住院很长时间,摄制组只能等他慢慢恢复。现在成片中他呈现的状态还可以,其实已经比前采的时候身体弱了一些,但李谊能感觉到,“他们对北京公交还是有很深厚的感情”。

片中还记录了北京929路公交上的一些故事,公交驾驶员安德琪每天在千军台/木城涧与地铁苹果园站之间往返,单程四五十公里。当时,李谊选择在2021年春节,大年三十当天拍摄这条线路,“那天真的很折腾大家,说实话,我有点儿后悔了”,李谊说,其实本来可以大年初五拍,毕竟春节也没过完,但为了追求真实,还是坚持在大年三十那天拍摄。

拍摄前,团队提前对线路进行踩点,在沿途把机器布置好,拍摄公交车行驶的过程。当时有一个摄影在公交车上拍摄,还有几辆摄制组的车在后面跟着,其中有一辆带天窗,方便从天窗里拍摄。

大年三十,929路公交依然正常运行。

2021年春节,北京五环外在划定的区域内可以燃放烟花。摄制组提前在929路的陇驾庄站对面桥上找了一块空地,买了很多烟花放在那儿,找好角度机位,等天黑929路经过的时候开始燃放,就连车窗上映射出来的烟花都是提前设计好的。晚上,公交司机安德琪回到木城涧的总站,穿过一个长廊,两边都是烟花爆竹声,和村里正在巡逻的工作人员打招呼,这些内容都是纪录片团队前期踩点的时候了解到,进而设计在影片中的。“正好形成一个对比,在大年三十晚上阖家团圆放鞭炮的时候,还有这样一群公交人,为了城市的运转、市民的出行在默默付出”。李谊对新京报记者说。

安德琪回到驻班点后,和其他几班司机一起包饺子,那天拍摄一直拍到凌晨3点,最后所有摄制组人员都没有吃饭,只在中午工作餐的时候吃了顿饺子。李谊至今回忆起那晚的拍摄,对团队还有歉意。

在导演周婧看来,选择在大年三十拍摄有一个好处,就是乘客跟司机的互动,大家拎着大包小包回家过年的状态,都是真实抢拍下来的,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

313路公交车在运行中。

片中每一个线路的选择和拍摄,都是经过团队多次踩点了解之后实现的。比如,片中313路公交线路,感觉像是在一个压缩时间段内拍摄的,实际上拍了四五次。2021年北京雨水特别多,为了追求暖光的效果,有时候一个不起眼的镜头要拍很久。313路的乘客与司机的互动非常自然,这些也都是团队在经过长时间的了解,在拍摄前做好了预判,现场发生的事情也都是真实的。

重新挖掘解读公交历史影像,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导演李谊看来,这次的创作组合搭配得很好,除了她之外,另外两位导演周婧和黄跃也都是女性,内心比较柔软,在创作中会相对敏感,有些打动人心的地方就极力保留。比如,大年三十晚上929路驾驶员吃年夜饭那场戏,几个人聊到马上要退休的话题。有一次审片觉得太长给剪掉了,但导演们觉得这是公交人最真实最打动人心的一面,宁可长一点也要保留下来。

而片中的撰稿田珉是一位男性,冷静客观,正好在创作上可以做一下平衡。田珉本身也是一位优秀的导演,文字能力很强,让影片的创作如虎添翼。

田珉觉得,撰稿是服务于导演创作意图的,因为不断会有新的故事线索、文献资料等信息加入进来,所以,纪录片的脚本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去修改,“与其说它是一个工程,不如说文字撰写跟导演创作是一个彼此陪跑,互相激发创作灵感的过程”。

行驶中的大1路公交车。

整个创作周期,撰稿和导演团队处于一种频繁交流中。导演有什么想法,就会及时和田珉沟通。田珉有时候觉得有些地方用哪种文字表现形式好,也会激发编导的创作,形成一种双向交流与创作。

片中有一个红色“57型”公交车亮相的段落,那段的情绪比较饱满,但亮相之后,中间的过程没有那么多,最后还有一个谢幕,好引出后面的段落,所以那段的解说词就比较浓缩。田珉专门看了那一段的剪辑,改了好多遍。“看到一个让我兴奋的镜头,当时我也会联想到哪些词配这个镜头比较好”,田珉说,“观众记住一个有生命力的作品,需要创作者之间反复合,相互否定与肯定,最后达成一致,再遇到新问题,在经历相互否定与肯定,才能不断接近完美”。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田珉看来,《一路幸福》这种题材的创作难度在于如何高于生活。源于生活通过前采可以实现,但高于生活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把这些琐碎平凡的事情,提炼出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来。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有着浩瀚的历史影像资料,新影厂的导演从进单位开始就要跟文献资料打交道,田珉觉得,这种先天优势造就了他们在搜索历史资料方面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并且从一段影像里挖掘出一些不为人熟知的故事,由此展开一个段落,甚至全片叙事的能力比较突出。

周婧举了一个例子。导演组找到一段1951年的历史影像,有轨电车第一批6名女司机实习期满,在东单广场举行行车仪式。为了挖掘新的故事点,团队又请来了当时的售票员何嘉祯,请他观看当年的影像。而何嘉祯和当时的一位女司机李翠华,就是因为电车做媒结缘。“当老人看到当年那个画面的时候,他老伴儿已经去世,但他回忆起当时两人结缘的情景,还是有种发自内心的甜蜜和喜悦”,周婧觉得,这就是历史影像重新被挖掘解读的意义,从更深的情感角度去丰富它,让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不是单纯地只当做一段历史画面去用。

公交在发车前,司机都要进行安全检查和宣誓等严格流程

“你见过凌晨4点的北京吗?他们(摄制组)见过很多次,甚至比这更早的经历都有,北京还没黎明,大街上什么样子,他们最有发言权”。田珉笑着说。

整个纪录片拍摄期间,冬天最冷的时候零下20多摄氏度,夏天最热的时候接近40摄氏度。周婧说,这些对于拍纪录片的人来说不算什么,大家都习惯了。

有一次,田珉跟李谊导演还有其他同事一起吃饭,那段时间北京经常下雨,有一个镜头等了好几天都没拍到,但那天很快雨就停了,对拍摄来说,是光线最好,最出片子的时候。田珉记得,李导特别着急,饭也不吃了就往外跑。

《一路幸福》开头的几组镜头是在天安门广场及附近拍摄的,拍摄前,团队和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协调,提前定好了日期。但2021年雨水特别多,临近拍摄时,团队每天都盯着天气预报。幸运的是,拍摄当天,从早晨起来天就特别透亮,都能看到西山。团队凌晨四点就来到天安门广场,当时还没开始放行。开拍前,为了抓取不同角度,几个机位同时预备。

摄制组抓拍到的带密度的傍晚镜头。

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天又开始下雷阵雨,出现了双彩虹和晚霞。片中有一个一闪而过的带密度的傍晚镜头,背后看到了电视塔,是用长焦拍的,最开始剪辑的时候没有放进去,李谊看到这个素材后,说一定想办法放到片中,不要浪费一个好镜头。

对于导演李谊来说,拍摄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在于,公交车本身是运动的,并且有很严格的排班表和安全出行规定,不能因为纪录片的拍摄而作出调整。李谊很感谢北京公交集团,在他们规定的范围内给予拍摄很大支持,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便利,保持了很好的合作。

《一路幸福》作为纪录片为普通市民提供了公交行业幕后的一些工作流程。比如公交司机在发车前,都要验酒驾、宣誓等,周婧说,“这不是为了摆拍做的,而是一套严格的流程,必须把流程做完,签完字之后,才能从钥匙柜里提取车钥匙”。41路驾驶员孟大鹏一出场,就是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李谊说,他要对车辆做60多项检查,因为镜头时间有限,没有全部展现出来。

41路公交驾驶员孟大鹏与乘客打招呼。

一年时间的拍摄,周婧很有感触,如果现在路上看到一辆公交车,它是什么型号,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场站,她都很清楚。对于纪录片拍完后的素材量,李谊说,现在已经不用分钟计算了,都用T来算,应该有几十个T。当时团队是边拍边剪,后期剪辑用了三四个月时间。

《舌尖上的中国》配音献声旁白,勾起观众回忆

《一路幸福》的几位主创,对于北京公交都有很深的情感记忆。

李谊坐公交印象很深的是,感受到了整个城市的变化。她上学的时候经常坐320路和332路公交,从白颐路(现在的中关村大街)那儿走,中间是排水沟,两边是树,一到春天两边全是迎春花,毕业之后,路修了,城市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乘车难。

北京的公交车对周婧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周婧生长在北京,小时候坐公交的记忆现在依然很深,当时上下学、去姥姥姥爷家都是通过公交出行。当时姥姥姥爷家在郊区的部队大院,她每周都会坐113路从团结湖到安定门,再换乘358路到郊县。即便现在,父母一辈,包括周婧自己平时也会经常乘坐公交。“起码在我跟我的父母和家里人聊起来的时候,大家都会非常有感触,片中那个‘黄河通道’车就是上世纪80年代人们上班经常乘坐的车,还有80年代乘车难,我们上学的时候,印象太深了,那时候售票员还要推一把公交门才能关上。这是一个能够唤起很多市民心底回忆的影片。”周婧回忆。

田珉说,不仅是纪录片,所有的传播媒介都有两个方向,一是领略未知,还有一个是回味已知,很显然《一路幸福》属于后者。大部分观众都有乘坐公交的记忆,纪录片就是通过独特的语言、影像、解说、音乐,将观众的记忆固化,并且挖掘出精神内涵来,上升到群体情怀和美学价值。

《一路幸福》的解说由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配音演员李立宏担任。周婧说,早在2005年,新影厂制作《重访》栏目时,出镜主持人就是李立宏老师,很早就有合作上的渊源。“我们非常认同李老师的声线,非常接地气、亲民,能马上把观众拉回那个时代”。周婧记得,李老师为这部纪录片配音的时候非常有意思,因为他也是北京人,这部片子特别能唤起他小时候坐公交车的记忆,平时他会先过一遍稿子,但这次他在录音棚里坐在那儿,就跟观众一样先看片,边看边跟棚里其他人说,“我小时候就坐这车”。所以,整个配音过程有一种很自然亲切的感觉,很多地方都能带动他的情绪。

电影首映那天,有位年长的观众说,开场北京电报大楼响起的《东方红》音乐声,一下子将他拉进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中。北京电报大楼1958年正式投入运营,开始报时,和周婧的妈妈同龄,很多北京市民都有共鸣,那是北京60多年来一直保留的声音记忆。

公交车路过北京冬奥会吉祥物雕塑。

周婧觉得,这部纪录片就像一个回忆,把观众拎到一条时间线上,用音乐告诉你进入了哪个时代。上世纪50年代,有一个公交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镜头,使用了同时期创作的一首歌曲《歌唱祖国》;80年代改革开放后,有一段镜头的背景音乐使用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背景音乐便成了《北京欢迎你》。片中每个历史时期出现的音乐,都是摄制组的用心设计。除了让观众在视觉上回到当时的场景,也能在听觉上将观众拉回到那个时代氛围。“那些影像也很有魅力,你能看到当时人的那种精神气儿,虽然他们衣着朴素,但是在劳动过程中带着干劲儿,充满着荣耀感,它能够唤醒不同阶段人们的情感记忆”。

0 阅读:17
小金说旅游

小金说旅游

跟我一起来领略大好河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