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报道,近日中国买家又取消了一批高达26.4万吨的美国小麦订单,而这已经是美国农业部连续3个工作日发布中国买家的“撤单”声明,取消采购的总量已经高达50.4万吨。
对此,芝加哥农业市场调研公司分析师认为,中国买家取消这些订单,是因为已经从其他渠道获得了更加便宜的小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分析没有错,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小麦进口量总计为1210万吨,主要进口国分别是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法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
而相较于其余几个国家的小麦价格,美国的小麦的价格要偏高一些,我们自然是哪里便宜从哪买,取消美国小麦进口订单也在情理之中。
只不过,大国博弈显然并没有那样简单,除了价格之外,背后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美国正丧失农业出口优势众所周知美国是农业强国,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过去几十年时间里,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凭借高度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模式,美国的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制霸全球,在全球的谷物贸易中独占鳌头。
也正是因此,美国农业出口能占到美国整体出口贸易总额的将近20%,靠着卖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如今这种情况已经出现改变,无数美国农民赖以为生的农业出口,正逐渐丧失优势。
以小麦为例,由于俄罗斯和欧洲小麦更加“物美价廉”,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美国小麦出口也随之承压。
根据美国农业部3月份的供需报告数据显示,2023/24年度美国小麦出口预测下调至7.1亿蒲,比上个月预测低了1500万蒲,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5%,创下了50年以来的最低出口量。
而除了外部竞争加剧,基本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之外,美国《农业周刊》还指出,如今的情况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脱不了干系:
当初由特朗普开启的贸易战,对美国农业出口造成了长期伤害,直至现在仍然在损害美国的对外贸易形象,致使美国农民背上了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多元化进口成趋势事实上,不光是小麦,包括玉米、大豆在内的其他农作物,我们也正逐步减少美国的进口量,粮食多元化进口成为大势所趋。
就在去年,我们刚刚和俄罗斯签订了两国史上最大的粮食供应合同,约定在未来12年内,俄罗斯要向我国出口7000万吨的谷物、豆类和油菜籽。
另外像是玉米,尽管我国玉米产量并不低,但由于需求实在太大,每年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
2022年的时候,我国进口的玉米70%都来自美国,其次是乌克兰,能占到20%。
但俄乌冲突爆发,乌克兰玉米出口量大幅下降,我们又不可能把多出来的玉米订单全部交给美国,所以势必要开发新的进口渠道。
于是已经位居全球玉米第二大出国的巴西脱颖而出,成为了我们新的玉米进口国。
截至2023年8月份,我们从美国、乌克兰、巴西进口的玉米总量分别为601.62万吨、521.28万吨和252.67万吨,其中美国进口玉米总量将近减半。
而且,如今巴西和美国的市场份额之争正变得愈发激烈,我们从美国进口的玉米量很可能会进一步减少。
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诚然,我国减少美国粮食的进口量,一部分原因确实是市场竞争加大,有了更便宜实惠的选择,但更重要的,这是一种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为的是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大豆还是玉米,似乎都是再平常不过的农作物,但实际上,这些粮食是事关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美国曾经在国内大幅补贴大豆种植,叠加大豆榨油技术的突破,迅速占领了全球大豆市场。
等到04年的时候,四大粮商露出爪牙,联手做空大豆,美国人一手炮制了“大豆危机”,一夜之间全球大量的油商破产,损失惨重。
然后不到1年的时间,我们7成以上的大豆产能就落入了美国资本手中。
所以多年来,我们一直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尤其是近10年来,中国粮食连续增产,谷物的自给率已经高达98%。
但要解决10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除了自给自足之外,多元化进口也是重要方面,我们不可能让任何人掐住我们的粮食命脉,使粮食安全受到负面影响。
也正是因此,现在我们选择减少美国的粮食进口,开发一些新的进口渠道,本质上就是为了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写在最后:
中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永远都应该被摆在首位。
保卫粮食安全,除了要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国内的种植产量之外,丰富进口渠道同样需要重视,只有实现“多条腿”走路,中国人的饭碗才能端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