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与蛇不仅仅是一则童话故事,更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写照。北京的一家人好心收留侄女来北京求学,白吃白喝三年后,居然被其“反咬”告上了法庭,不得不感叹人心叵测啊。
2017年的这天,魏先生接到了老家的一通电话,是自己亲弟弟打来的。弟弟能给自己打电话,当哥哥的肯定是开心的,但弟弟天天忙于务农打工,应该不会平白无故打来电话。“老弟啊,有什么事就跟哥说吧。”
“还是老哥你了解我呀,这不你侄女马上要高考了嘛,想到你那边落个户口,以后高考也能上更好的学校,以后好孝敬我哥俩呀。”魏先生的弟弟抱着试探的语气,想看看魏先生是什么想法。魏先生了解弟弟,他一般不会跟自己提什么请求,这次是真自己没办法了。
但魏先生的内心还是比较纠结的,他也不是什么富裕人家,就一普通的建筑工人,更别说家里还有三张嘴要他喂呢。魏先生的弟弟比他还要贫苦些,住在农村的土房子里,一家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估计以后侄女花钱都得靠他了。
但善良的魏先生还是咬牙答应了下来,想到侄女成绩还不错,作为伯父为她的发展推波助澜,也算是积善行德了。魏先生当即就开始为侄女的到来做好铺垫,为了给她办下北京户口,他在北京到处托人找关系,钱也送出去不少,幸好结果是好的。
他给弟弟打去电话,激动地告诉他这个惊喜,顺带邀请侄女来自己家。魏先生在得知侄女魏纪华来北京的日子后,也是提前就跟老板请了假,准备接上侄女为她打点。魏先生的妻子也很欢迎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热情地给她做饭,帮她收拾生活用品。
夫妇就怕魏纪华脱离了父母一个人来这么远的地方不习惯,所以表现得格外热情和友善,希望这个侄女来新家能放的开。
考虑到魏纪华马上就要高考了,那营养也得跟上,魏先生的妻子总是给魏纪华做一些营养补品。魏先生考虑到侄女高考肯定要买资料买学习用品,他在工地上加班的时间更长了,在这些老一辈人看来,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
魏纪华原本到来北京时,还时常把感谢的话语挂在嘴边,可在魏先生家住了三年后,却把这些事当做是理所当然了。虽然后面搬出去住了,但是对魏先生一家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回报。
魏纪华虽然搬出了魏先生家,但没有把户口迁出魏家,北京户口的好处已经无法让魏纪华放下这身份,魏先生想到这户口也是好不容易求来的,侄女不想迁走就算了吧。
魏先生一家本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平平淡淡的持续下去,直到意外之喜降临,魏先生家成为了拆迁户。按照拆迁政策,因为魏家多了一个魏纪华的户口,所以能够多拿一份45平方米的住房补贴,还有一个购房指标。
魏先生也不打算将此事隐瞒,他将这件喜事讲给了农村的弟弟,弟弟虽然也很高兴,但他不打算要住房补贴和购房指标,毕竟这几年魏先生对于他们女儿关照有加,他们无以回报。
所以后面魏先生得到分款后,他分给了自己的子女,魏先生没有告诉魏纪华这件事,毕竟这是他们的家事。
十几年过去后,魏纪华知道了这件事后怒不可遏,她认为魏先生窃取了原本属于她的权利和财富,所以她把45平方的住房补贴换算成了120万的购房价格,要求魏先生赔偿原本属于她那部分的住房补贴。
此时魏先生才真正了解魏纪华,她不仅不感恩自己的好,反而还记恨上自己,农夫与蛇的故事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了魏先生身上,他甚至怀疑是自己听错了。
这些年他为了给魏纪华上户口跑东跑西到处巴结别人,还给她好吃好喝供养着,没想到换来的是魏纪华的控告和指责,他捶胸顿足只愤恨自己看错了人。
“你这些年吃的用的,就连你能在北京读书,哪一样不是我的功劳,你在这住三年没给过一分钱也就算了,你爸爸当时答应给我你那份的住房补贴,就相当于是你这些年花费的了。”魏先生对魏纪华的行为失望透顶,也为当初答应让她搬过来的错误而后悔。
只可惜魏先生已然离世,那些年的口头承诺也无从寻找了,既然魏纪华如此无情无义,他们也没必要把她当作亲人来看了。魏先生找来了一名律师,打算公平公正地处决这件事,原本好心的魏先生觉得既然魏纪华想要钱,那就按照当时的价格给她六万元。
可魏纪华却说:“是你们欺骗隐瞒我在先,也别怪我无情无义,我也不管什么亲人情分了,6万元你们打发乞丐吗?”魏先生没想到魏纪华竟然能说出这种话,他简直不敢相信这种人居然是他的亲人,真是人性险恶呀。
事情已经过去十几年了,已经超出了法律维护的时间,按照法律条文,她应该在两年内提出申诉。更何况魏纪华预估120万并无任何依据,可谓是信口开河。
如果魏纪华的父亲在天看见这一幕将会有多么心疼,或许他会为自己没有教育好女儿而懊恼,为自己兄弟被勒索而心痛,为亲人之间的和谐温情消散而后悔。
如果当初魏先生没有同意弟弟把魏纪华送来,魏先生也不会有这么多麻烦了,他不需要为侄女上户口操心,为她上大学考虑,魏先生的善良喂养了冷漠无情的“蛇”,等到她终于“解冻”的时候反咬了善良的“农夫”。
那个躺在白雪里的默默感觉自己生命流逝的农夫,为自己的善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今老人摔倒扶与不扶也成为了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人心就像薛定谔的猫,很难从外表判断其好坏,我们无论是在交友还是选伴侣的时候,都应该判断其人品道德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