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哈士奇到东北血脉觉醒!狂拉雪橇5公里,不愧是雪地战士!

乐枫评国际 2024-01-10 20:43:02

南方哈士奇被带到东北,第一次见到这种大雪的二哈瞬间觉醒了祖先血脉,拉着雪橇狂奔5公里不休息,直接从二哈变身雪地战士!

还有牡丹江的网友,家里的哈士奇遇上大雪,宁愿睡在雪地里都不进狗窝,在雪地里眼神犀利,血脉觉醒,一靠近小太阳就秒变二哈!

难道哈士奇就不怕冷?真正的哈士奇其实一点儿都不二,它们还曾经靠拉雪橇,救下上万人的命!

哈士奇就是为雪地而生的

其实,雪地对于哈士奇来说,完全就是鱼遇上水,那是如鱼得水。对于雪地它们有着非常特殊的进化和适应能力。

哈士奇又叫西伯利亚雪橇犬,最早它们的祖先就是驰骋在西伯利亚极寒地区的原始犬类,西伯利亚冬季平均气温零下30度,最低甚至能达到零下71度,而哈士奇在这里生活了3000多年,为了生存,它们不断地进化出了一些保暖的特征。

比如,哈士奇的双层毛发就非常牛掰,底层是由非常密集的绒毛构成,外层是防水的披毛,随着温度的降低,里层绒毛还可以随之变得更为密集,就像一个隔热层,将热量牢牢锁在皮肤和绒毛之间,轻松实现自带加温保暖秋裤的神奇功效。

不仅如此,哈士奇的脚掌和眼睛都有一套应对极寒地区的防御系统。它们的脚垫有一层厚厚的脂肪,不仅保暖,还能增加摩擦力,防止在雪地中滑倒,脚趾间有毛发,能防止冰雪粘在脚上。

哈士奇的眼睛虹膜含有一种叫做酪氨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反射紫外线,保护眼睛免受雪地的刺激。有时候人们看到它们眼睛变成蓝色,就是这层虹膜在起作用了。

它们的尾巴也比一般狗狗大,在睡觉的时候,可以用尾巴盖住鼻子,保持呼吸的温度,防止冻伤。

目前公认的哈士奇耐寒极限是零下51度,可实际上,它们的耐寒程度比这远远超出很多。

每年美国阿拉斯加州都会举办狗拉雪橇的比赛,这项比赛是由12-14只雪橇犬拉着雪橇,日夜兼程8-15天内跑完1600公里,沿途中有些路段暴风雪交加,最低气温可达零下73度。

可以说,哈士奇是一种完美的雪地战士,在极端的环境中依然可以生存和繁衍。

这样的形象可是和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哈士奇有着极大的差别。就人类对哈士奇的实际了解来看,它们除了蠢和二以外,似乎就没有其他优点,那么这种反差感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二哈是真的蠢吗?

二哈的被人类认为最蠢的狗是有目共睹的,首先是一连的串翻白眼、受惊吓、大笑、吐舌头的表情包就够大家乐一阵子的了。再加上二哈没事上房揭瓦,拆家,乱拉乱尿的行为,简直令人头疼欲裂。

路上遇到个小母狗,或是看到什么好吃的,就会马上忘记自己的任务,甚至背叛铲屎官。

同时,哈士奇也是在“走丢”排行榜常年位居榜首,只要狗绳一撒,谁都不爱,不管铲屎官如何呼唤,它都无动于衷,等自己玩够了,再想回家,已经找不到主人了。可以说它们属于完全凭实力弄丢自己。

哈士奇的种种行为让人们觉得哈士奇是一种很蠢和二的狗,而且很难训练和管理。

但是,哈士奇其实并不是真的蠢,而是一种非常独立的狗。

它们最早是被西伯利亚的楚科奇人驯养,楚科奇人是一种居住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游牧民族,他们主要靠捕鱼和狩猎为生。

楚科奇人利用哈士奇拉雪橇,运输物资和人员,或者帮助狩猎。它们的体型属于中型犬,饭量不算太大但体力充沛,不需要太多的食物就能在恶劣的环境下搬运重物,加之它们毛发厚实,性格又好,是在冰雪地里人类最好的生活工作伙伴。

据相关研究分析,哈士奇与灰狼的基因相差很小,也就是说,它们保留了大部分的原始野性特征,而且长期没有经过太多的人工驯化。

这些野性特征在哈士奇的原始生活环境中是非常有用的,传统用来拉雪橇的哈士奇是结队行动,最前方是带队的头狗,因为那时的雪橇上会携带着主人的全部身家,重量不轻,所以一队雪橇犬可能多到二三十只,队伍会拉得很长。

现代雪橇比赛的雪橇不用拉货,所以狗狗不用太多

在雪原上用狗拉雪橇和马车不同,因为距离太远和雪地环境复杂,主人没法直接控制头狗,只能用声音或口哨之类的指令告诉头狗前进、停止和大致方向。

至于如何选择最好走的路线、如何避开积雪下可能存在的危险等等临时的情况,就需要头狗自己判断,再带着狗群和雪橇绕开危险。

因此,说哈士奇野性强,其实不仅是生理和习性方面残留着野性,更是它们对于危险和时机的判断更准、也更有主见。

这样的判断需要它们有超过普通狗的智商,对自己的选择也很自信,总的来说就是自己太有主意,所以对自己不想遵守的规矩充耳不闻。

比如,拆家、挖坑、咬坏家具或衣物那些令人头疼的事情,是因为它们的探索和好奇的本能。在家乱拉乱尿则是想要在自己地盘留下气味和标记,也就是它们的领地本能。遇到危险和压力的时候会选择立即逃离,是它们的逃跑本能。

至于主人的命令,通常来说都是敌不过它们自己的本能的。

至于每次走丢,究其原因主要不想只局限于与人类相处,还想体验与动物或植物之间不同的相处感受。其实这也就是二哈的群居本能,喜欢与同伴(它认为的同伴,包括蝴蝶、蜜蜂、其他犬类、人类等)合作交流。

哈士奇还是一个相当称职的社交牛逼症,它们之所以会做出一些搞笑的动作和表情,是因为它们有着很强的表达能力。

比如面对人类,它们会频繁的使用眼周肌肉,产生一种哭或者笑的表情,以达到让人类觉得它们可爱的目的,从而对它们更加的关注和爱护。

而当犬类与其他犬互动时,则是另一种表情,这时,它们会运用到嘴部周围的肌肉,产生一种类似吐舌头或是咧嘴的表情。这种表情可以表达犬类之间的友好或服从,从而维持群体内部的和谐。

虽然又二又犟,不过哈士奇的确是非常优秀的犬种,它们的紧急运输甚至还曾拯救过整个城镇上万人。

在生命线上奔跑的哈士奇

1925年1月,美国阿拉斯加的诺姆市正处白喉病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这种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致死率高达100%,当时已有4名儿童因此丧生。

情况危急,可诺姆市的医院却没有足够的抗白喉病毒血清,镇里只有柯蒂斯一位医生。他向外界发出紧急电报,说这里急需100万单位的抗病毒血清来救命,倒是成功得到了回应。

可糟糕的是,当时诺姆市不巧正被暴风雪包围,那个年代的汽车飞机都无法接近城市,血清也无法送进来,此时诺姆市的居民面临着生命的危险,如果不尽快得到救援,可能会有上万人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第一时间想到了哈士奇雪橇队。长期以来,它们一直为邮政局工作,拉着雪橇将一封封邮件投寄出去。但这次的任务明显与往时不同,狗狗们和主人将要面对的是一条极为艰难和危险的运输线路。

计划中,病毒血清将从安克雷奇运送到诺姆市,1085公里(674英里)的路程,需要穿过冰河、山峰、森林、河流等各种地形。

更雪上加霜的是,那一年的冬天是二十年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每天的气温处于零下34-46摄氏度,每天的日照也只有几个小时而已。

平日里走完整条线路需要25天时间,可血清在这样的环境下保质期只有6天,也就是说,哈士奇们必须在不到平时四分之一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1925年1月27日,人们组织了一个由20多支雪橇队伍组成的接力队,每个雪橇队伍都有一个驾驶员和几只哈士奇,开始了他们的生命运输旅程。

整个运输过程中,最危险的是倒数第二个路段,这个路段比其他路段要长出一倍,且必须经过危机重重的诺顿湾。

一个叫做莱昂哈德·塞普的运输员带着他的哈士奇们,从诺美出发,用了三天时间跑了170英里(274公里),在1月31日接应上了前一队的物资,并迅速掉头返回诺美。

夜晚时分,他们的雪橇队赶到了诺顿湾,这是一条被20英里长冰面覆盖的海湾,由于面积过大,冰盖并不稳固,再加上夜里暴风雪来袭,根本无法分辨前面的路段的情况,随时会有从冰盖上的裂缝掉入冰冷海水中的危险,这样的危险无疑是致命的。

但是如果要从岸边绕过去,需要多花费1天的时间,为了按时让下一队接应上血清,他们不得不冒险踏上冰盖前行。

领队的哈士奇叫做多哥,靠着它敏锐的胡须感知气流变化以及对主人的忠诚、非一般的耐力,终于带着雪橇队跨过海湾,并翻越海拔1500米的小麦金利山,成功将血清送给由格纳·卡森以及他的领队犬巴尔托率领的下一支雪橇队。

格纳和巴尔托在1925年2月2日凌晨五点左右,从布朗特沃德(Blountwood)接过了抗病毒血清,跑完最后的85公里(53英里)路程,血清总共花了5天半时间到达诺姆市。

到达的时候,血清的有效期还有半天,所有容器都安然无恙,人们抓紧这宝贵的半天接种了血清。

就这样,20个队伍,150只哈士奇,拯救了这个上万人的镇子,成为了人们的英雄。人们将最后一段路程领头的哈士奇巴尔托铸造了一尊铜像,放在纽约中央公园中。

至今,这段发生在西伯利亚的故事,还一直温暖着人们的心。

看完这些,大伙还敢小看哈士奇吗?

1 阅读:45
评论列表

乐枫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