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天清晨,长沙白竹村的深处突然传出一声雷鸣般的巨响。
这声巨响引来了许多附近村子的村民,他们到现场一看才发现,这里竟然是一块墓地,遍地都是炸碎的石块。

人们试图寻找些线索,不一会就有人发现了被抛弃在荒郊野岭的尸骨,以及被炸成两半的墓碑,上面刻着“左宗棠”三个大字。
消息一出迅速引起一片哗然。

尤其是王震在得知左宗棠墓被炸的消息后,气的火冒三丈,当即怒吼道:“简直是胡闹!左公乃民族英雄,百年之后怎么能遭受这种对待!必须立即恢复。”
为何王震会发这么大的火?他和左宗棠之间又有什么渊源?

我们都知道左宗棠是晚清的名臣,为当时的中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左宗棠在年轻的时候正值鸦片战争爆发,天朝上国的美梦被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所打碎,这对当时所有的读书人来说都是一个沉重性的打击。

左宗棠怀着一腔的热血,想要入朝为官实现自己心中为家国的抱负,但是让左宗棠没想到的是自己一连考了三次,结果全部名落孙山。
左宗棠对此十分沮丧,一而再再而三的失利让左宗棠失去信心,自我怀疑着是不是自己真的适合当官,没有选择继续参加科考。

但让左宗棠没想到的是,他写的一篇文章被当时湘军中的名臣胡林翼所看到,胡林翼在字里行间中看出了左宗棠是个人才,便在私下与左宗棠有了接触。
二人一聊,胡林翼这才发现左宗棠的认知以及见识绝非是那些凡夫俗子可以相提并论的,朝廷没了左宗棠一定是朝廷的损失。
于是胡林翼又以“近日楚才第一”的名号将左宗棠引荐给了朝廷重臣林则徐。

1850年,林则徐因病返回家乡,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回去,而是选择绕道去了长沙,林则徐早就和左宗棠相约在岳麓山上,一壶酒畅谈一晚。
最后在林则徐的介绍下,左宗棠被破例录入朝堂。
结果不到十年的时间新疆就遭到了外敌入侵,有着中亚屠夫称号的阿古柏在英国的怂恿下悍然占领了新疆大片领土,与此同时沙俄也趁火打劫的趁机占领了新疆的伊犁。

不出几年的时间,整个新疆基本都被外敌所占领,与此同时,清政府面对的还有台湾传来的消息。
1974年,日本以“牡丹社事件”出兵台湾,但当时清政府的海军实在空虚无奈之下只能给日本赔偿了50万两白银,这才把日本人给送走。
因为台湾这件事,清政府内部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便提出要发展海军,只有这样才能阻挡来自海上的威胁。

只不过当时清政府的国库空虚,还赔着英法两国的钱,实在拿不出钱来同时发展塞防和海防。
李鸿章便向慈禧提出:“移西饷以助海防。”,李鸿章的意思很明白,海防的钱不够那就拿塞防的钱来补。
而李鸿章给出的理由是:
“新疆偏远贫瘠,即便是丢了对国家来说也不重要,反而东南沿海是经济重地,物阜民丰,如果有什么差池动要的则是国之根本。”

到这里,陕甘总督左宗棠忍不下去了,表示新疆虽然是一片荒芜,但是其地理战略意义却十分重大。
如果新疆丢了,敌人见不抵抗一定会得寸进尺,下一步就是甘肃陕西,最终将会威胁到京师。
所以左宗棠提出:“欲杜俄人狡谋划,必先定回部,欲收伊犁,必先客乌鲁木齐。”

最终在左宗棠的坚持下,慈禧终于松了口同意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不过还是将钱给了李鸿章发展海防。
虽然兵给了左宗棠,但是军费以及高昂的路费则需要左宗棠自己想办法。
左宗棠认真算了下,新疆路途遥远,这一趟下来最少也得要五千万两银子,这么高昂的一笔钱就算是左宗棠将自己的家产全部变卖,也只不过是凤毛麟角罢了。

眼下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向外国银行借钱,左宗棠一想到此不禁感到讽刺,大清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竟然沦落到要去借列强的钱去打列强。
最终左宗棠在好友胡雪岩的帮助下向外国银行借了5000万两白银。
但是当真正进行军备的时候左宗棠又发现还是超出了5000万两的预算,无奈之下只好从军队下手进行减员。

将军队数量压缩到了一百二十营到一百三十营之间,并且原本左宗棠打算粮食从四川、湖北这些粮食富裕的地方采购,考虑到运输成本只能放弃,就近选择甘肃。
1876年,刘锦棠在左宗棠的命令下率军从新疆东边的星星峡西进,拉开了收复新疆的序幕。
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的战略,接连拿下乌鲁木齐、库尔勒、阿克苏等地,目标直指南疆的和田,只要拿下这几个重地,收复整个新疆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在左宗棠的英明领导下,仅仅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就一路将阿古柏的残余势力赶到了中俄边界地带,同时也宣告了新疆成功收复,结束了阿古柏侵略新疆十几年的政权。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近代中国唯一一场收复失地且全面胜利的战争,当时的左宗棠已经高达68岁的高龄,不说现代就算是再当时像左宗棠的这个年龄的老人,基本上都是在府上逗鸟看孙的。

左宗棠为了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惜自备一副棺材也要率军出征收复新疆,左宗棠的这种精神影响到了后世的许多富有家国情怀的将领们,其中就包括王震将军。
王震的精神支撑和其他人不同的是,王震在新中国成立后便驻扎到了新疆,帮助新疆当地发展基建、民生。
因此,王震和左宗棠这对相差将近100岁人,虽然处在两个不同的时空,但二人都曾为了新疆的发展呕心沥血,可以说有着没有见过面的“不解之缘”。

而且左宗棠当年收复新疆的时候也是他第一次到新疆来,之前虽然知道新疆一片荒芜,但当真的到了新疆后才知道这里的环境有多么恶劣。
为了改善新疆恶劣的环境气候,左宗棠一把年纪还亲自带人在新疆种下了大面积的柳树,后人为了纪念左宗棠将这种柳树命名为“左公柳”。

王震当年入疆的时候和左公一样也是从哈密走的,而在哈密就有许多左公当年亲自种下的柳树,几十年的时间过去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
王震看到那一片片茂密的树林,不得由衷的感慨什么叫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左宗棠对王震的影响不止于此,王震在到新疆的时候正值四十多岁的壮年时期,即便如此恶劣的环境气候以及新疆叛匪猖獗的情况,还是让王震吃了不少苦头。

但只要一想到左宗棠年仅70,还能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心中的阴霾和苦闷也随之烟消云散。
毕竟左宗棠当时的条件和面对的情况远比自己要困难的多,自己又有什么资格说苦呢?

可以说王震在新疆的几年时间里,左宗棠不只是他尊崇的人,更是王震在精神上激励着他的支撑。
王震下令调查左公墓被炸正是出于对左宗棠的感情,以及他民族英雄的身份,在1975年王震得知左宗棠墓被炸的消息后才大发雷霆。
当即下令要对这件事进行彻查。

经过对当地的走访调查,这才得知了事情的原因。
当时白竹村的附近正在修路,道路要从白竹村中传过去,可是却发现左公的墓竟然在规划好的路线上,于是便下令将墓给炸了从而按照预定的路线继续修建。
结果修到一半的时候却发现石材不够用了,因为工期将至的原因再从外地调运石材时间也来不及了。又将左公墓的石材搬了过来用在了修路上。

这件事实在太过荒诞,不过在那时因为一些原因,王震也只能下令将左宗棠的墓给保护起来。直到1983年的时候,左宗棠的后人给王震写去了一封信,希望能够重修左宗棠的墓,好让先祖入土为安。
尽管当时还有一些别的声音,但王震还是力排众议表示:“左宗棠的墓要重修,一定要重修!”

两年后,墓地重修完成,77岁的王震将军和左宗棠的后人一起出席了落成仪式。左公的后人对王震说道:
“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新疆去了三个湖南人,左宗棠、王震、陶峙岳,新疆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对新疆做的贡献。”

王震将军则笑着说:
“我们和你曾爷爷相比差远了,就像是当年左公在新疆种的那些柳树一样,如果没有前人栽树,怎能轮到我们后人乘凉?如果不是你曾爷爷收复新疆,我们又怎么能有机会为新疆做贡献。”
参考资料:
黄显孟.王震长沙纵论左宗棠.湘潮,2014(11):18-20.
谭洪安,樊海英.王震亲临左宗棠墓修复落成仪式.党史博览,2016(4):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