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年轻人晒出对抗“越用越贵”“越看越烦”算法的攻略引关注。
有网友分享,用新客的身份第一次搜机票,直飞最便宜的也要4309元,然后就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来再看价格变成了1903元。这般经历促使年轻人们开始了“算法驯化”,试图通过在评论点赞中主动表达、建立 “人设” 的方式来影响算法推送,进而获取更符合自身预期的结果。
不仅如此,像互联网上 “momo 大军” 利用匿名与隐身策略,凭借相似头像和 ID 掩盖个人信息,躲避算法追踪和基于身份标签的推荐,也是年轻人对抗算法的手段。
有网友提出可以用多平台对比 “刺激”。比如点外卖,在小蓝蓝客服吐槽小黄黄外卖贵,夸小蓝蓝经济实惠;在小黄黄客服吐槽小蓝蓝送的慢,夸小黄黄效率高。还有网友建议偶尔搜索一些与自己日常消费风格迥异的商品,例如平时只买高端护肤品的,去搜搜平价的小彩妆;一贯关注高档电子产品的,去看看低价的手机壳之类。一些网友表示,如此一来,平台就难以精准判断你的消费层次和喜好,杀熟的 “小算盘” 也就没那么容易打响了。
不过,也有网友表达了担忧。一方面,一些网友意识到这些反制手段虽然能对抗杀熟,但也暴露出我们在大数据面前隐私的脆弱性,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数据安全。另一方面,也有网友担心如果大家都普遍使用这些方法,会不会导致平台算法陷入混乱,最终影响整个消费市场的正常运转。
你是如何对抗大数据杀熟的?请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