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没有记载赵云与麴义有过交手。而以赵云当时的武力、经验,可能不是麴义的对手。对于麴义、高顺这样极有能力的将领,非正常死亡,个人感觉很冤枉。
说起麴义,也许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喜欢汉末三国历史的人对界桥之战应该不陌生,在界桥之战中扭转乾坤、拯救袁绍于危难之中的人,就是麴义了。
麴义是西凉豪族。麴姓,原为鞠姓,陈寿《三国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说麴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麴义的祖上原本是姓鞠,凉州人氏,是当地的豪族大姓。他所统率的士兵就是他在和羌族作战时的部曲。
汉末战乱不断,麴义从久居的凉州来到中原,成为了当时的冀州刺史韩馥的部将。不过在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七月,麴义与韩馥反目。韩馥派兵征讨,但是被麴义打败。这时袁绍从京城逃出来,正想乘机夺取冀州,麴义的叛乱给了袁绍一个难得的机会。《后汉书·袁绍传》中说:"馥将麴义反叛,馥与战失利。绍既恨馥,乃与义相结。"通过与麴义的联合,袁绍手中又多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劲旅,不得已,韩馥将冀州拱手相让。在袁绍夺取冀州的过程中,麴义这支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麴义投靠袁绍之后,很快在汉末的战乱之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绍的盟友、南匈奴单于于夫罗背叛袁绍,并劫持了张杨,屯兵于黎阳,袁绍派遣麴义在邺城以南大败于夫罗。
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袁绍与公孙瓒爆发界桥之战。鞠义受袁绍之命率领八百士兵作为先锋,并以强督千余张对抗公孙瓒的部队。而麴义面对的公孙瓒则是"步兵三万余人为方阵,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虽然在麴义的后方有袁绍率领的数万步兵,但作为先锋的麴义,他要面临的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战斗。果然,战斗一展开,公孙瓒就发现麴义兵少,便以骑兵冲击。麴义的部队匍匐在地,等公孙瓒的骑兵距离他们不到数十步时,同时跳起,一直向前猛冲,同时千张强弩齐发,公孙瓒的部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公孙瓒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及所属一千余人被消灭,公孙瓒大败,率兵逃走。麴义乘胜追击,在追击过程中,再次击溃公孙瓒,并且一路追到公孙瓒的军营,拔掉军营中的牙门旗。
公孙瓒的两千溃军在逃跑过程中,与袁绍不期而遇。此时的袁绍"惟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余人自随",双方又一次展开激战。幸亏麴义及时赶到,终于解了袁绍之围。在整个的界桥之战中,麴义几乎是仅凭一己之力,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也许是因为麴义在界桥之战中的突出表现,从此麴义便成为袁绍集团中对抗公孙瓒的主要力量。
公孙瓒杀害幽州牧刘虞之后,引起幽州各地方势力的强烈反抗。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乌桓峭王率领七千骑兵,与刘虞的从事鲜于辅迎接刘虞的儿子刘和,并与麴义一起合兵十万之众,在鲍丘一带大败公孙瓒,斩首二万余级。公孙瓒被迫退守易京。麴义又率兵围攻,相持近一年时间,最后因为军粮用尽,不得不退兵。
麴义被杀,不仅有恃功自傲,而且有反叛之疑。
关于麴义的结局,《三国志》里没有记载,裴松之在《三国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中云:"麴义后恃功而骄恣,绍乃杀之。"范晔的《后汉书·袁绍传》则说:"麴义自恃有功,骄纵不轨,绍召杀之,而并其众。"从这两段记载可以确认的是:麴义最后是死于袁绍之手。
关于麴义之死的真实原因,虽然麴义之死史籍中没有详细说明,但从袁绍给公孙瓒的信中还是可以一见端倪的,为什么袁绍要把麴义之死的消息告诉公孙瓒。要知道麴义可是袁绍手下的重要将领,既在对抗公孙瓒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又有拯救袁绍的功劳。袁绍不可能无缘无故把自己的大将被杀的消息透露出去。其原因只有一个:麴义在后来受到公孙瓒的诱惑,有意投靠公孙瓒,而且已经有投靠公孙瓒背叛袁绍的实际行动。因此,袁绍才会"遂住大军,分兵扑荡",同时,信中提到的"西山",是指黑山军,这就更加说明了麴义的背叛不但受了公孙瓒的诱惑,同时在行动的时候还有黑山军的配合。因此,袁绍在杀掉麴义之后才会告诉公孙瓒:你在我身边的潜伏者已经被我消灭了。
至于麴义被杀的时间,由袁绍给公孙瓒的信来分析,麴义之死似乎是在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公孙瓒被袁绍消灭之前。
而刘备与赵云于193年离开了公孙瓒,刘备去了徐州,赵云回了真定,距离如此遥远,怎么会一枪刺死麴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