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圣学思想,并不能完成心性转化,因为这只是在“形”上用功,而不能深究入理

尘谷行知 2024-03-01 08:43:18

文字/尘谷行知

刚步入圣道修行的时候,我们都会很疑惑:到底怎样才算是进入了圣门,修行是否如大多数人那样,仅仅只是把四书五经记背得烂熟于胸即可,在静坐冥想的时候,是不是什么都不要去想呢?

如果你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圣学文化熏陶,抑或是躬身践履了一段心路,你定会明白“法无定法”这四个字的真实谛义。

接受圣学思想,并不能说明已经完成了心性转化,因为这只是在“形”上用功,而不能深究入理。

这就好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熏制腊肉一样,把心思全部花费在表面功夫上,即使把腊肉熏制得十分美观诱人,但是里面却生涩如鲜,徒有虚表,到底有没有真材实料一口咬下去便可见分晓。

所以,咱不要去艳羡殿堂之上那些哗众取宠的大名家,名家不一定是明家,前者靠外衣生存,滋养了肉身,弄丢了灵魂。

后者明悟自性,一切皆是他的真性流露,不掩饰、不做作。

于我而言,在平日中亦反感夸夸其谈之流,诚如孟子所言:“吾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一个人把所有的精气神全部耗费在装点门面上,必然导致内在的浩然之气不断损耗,正气不足,又如何与宇宙天地万物接洽生命能量,如何物我合一,如何修至万物一体的状态。

当然了,假如我们切入到了“知天命”的境界,便会像孔子那样,一切言传布道,都是为了建立“仁”的大同世界,此时,你的夸夸其谈反而会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令听者心旷神怡,根本不会产生丝毫反感的情绪。

《道德经》中有示:“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

思想言语本身具有磁吸性的振动力,它会平衡你内心的不公正和狭隘之处,慢慢牵引着你走入大公、保全的世界,直至实相源头。

这都是题外话了,回归问题,在静坐冥想的时候,你到底在想什么,你应该想什么呢?

不妨亲自操作一下,读万卷书不如行一步路。

0 阅读:1

尘谷行知

简介:世间“知行合一”智慧,践行格物致知。人生看得几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