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虽然有信仰,但也得要吃饭,我党是如何解决的?

历史轮 2024-06-04 12:47:12

信仰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力量,可以无限度将人的潜能发挥出来。红军可以让86000人心甘情愿地长征,过草地,爬雪山,一路艰难,但仍旧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这就是一种伟大的信仰。

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知道,人是铁,饭是钢,红军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是要吃饭的,他们也是要穿衣的。信仰固然重要,但怎么解决红军的吃喝问题,也是除了信仰这个首要问题外的重大问题。

一、苏维埃国家银行的储备支撑了很长一段时间

谍战剧《追风者》有提到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以及中华钨矿公司,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主要支撑体系就是中华钨矿公司的钨矿贸易,从1931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按当时价值折算,钨砂贸易总计创造了814万元的财富,占苏区财政收入的70%,养活了10万红军。

即使长征开始以后,苏维埃国家银行还有不少储备,红军长征,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还是在运转,靠着160多副扁担挑子,装满了黄金白银,因为这些储备,初期物资尚算充足。

二、以红军信用为支撑的经济运转体系

红军利用金融优势,沿路帮助军队进行筹款。这里要感谢毛主席的二弟毛泽民,他凭借他的金融理财天赋,在长征路上筹钱筹粮。

1935年,经过贵州遵义时,在毛泽民的主张下,苏维埃国家银行发行了纸币“红军票”,但这个“红军票”不是你说能流通就能流通的,需要信用支撑体系。

于是,毛泽民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

红军在长征路上,没收了很多食盐。仅在军阀王家烈所经营的盐行里,就有价值几十万元的食盐。

毛泽民利用人人皆需要的食盐为“红军票”的中间流转物资,红军将食盐以低价卖给群众,但只收“红军票”,一块钱的“红军票”可以买到足足7斤盐,而之前的一块钱银元,却只能买到一斤盐。

于是,“红军票”的信用支撑体系很快建立起来了。

群众用“红军票”买到低价盐,群众非常乐意;红军用“红军票”收购群众的生活用品以及药品,解决了红军吃饭问题。两边都高高兴兴,通过交易,群众还知道了红军的革命主张,红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更深了。

三、设立“没收征发委员会”,打土豪筹集资金

“没收征发委员会”是红军建立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性组织,任务是打土豪,没收地主、官僚、资本家财产,分发给当地老百姓,同时也为红军提供军需保障,隶属于苏维埃政府地方工作部,筹集到的物资主要用于购买红军生活必需品。在红军过草地之前,这种经济来源相对稳定,为红军的生存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运输大队长”老蒋的补给

1935年2月16日,中革军委发布《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强调:“全体同志打大胜仗,消灭敌人,缴他们的枪与子弹,武装我们自己,并武装云、贵、川数万劳苦群众,是我们目前中心的任务。”

长征路上,老蒋以及其所属军阀,一如既往送了不少物资。红军利用打歼灭战的方式收缴敌人物资,补充自己的给养。

五、宋庆龄的帮助

长征途中,红军不断面对国民党的进攻和围剿。在这个关键时刻,宋庆龄无私奉献,为红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帮助他们度过艰难的时刻。

过草地期间,红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草地环境恶劣,缺乏食物和水源,红军陷入了大规模饥荒,病患士兵非常多。宋庆龄积极购买医疗器材和药品,支持红军,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医疗支持。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成功在西北的会宁城顺利会师,在会师的背后是经济运转的艰难,因为所有红军部队的资金加在一块,只剩下不到1000美元。

又是宋庆龄先生得知红军的困境后,毫不犹豫去银行取出了孙中山逝世后发给家属的抚恤金,又把自己唯一的私宅、在上海的定居之所——莫里哀路公馆拿去抵押,才凑齐了5万美金给毛主席汇去。这笔宝贵的资金极大地缓解了红军物资短缺的问题。

以上五方面,是解决红军吃饭问题的关键,我们也可以看出,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路走下来,充满了艰辛和牺牲,是真的不容易。

0 阅读:89

历史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