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点心店集体暴雷!消费者醒悟:所谓国潮,不过是涨价的遮羞布

桐桐看趣事 2025-04-19 18:18:48

“什么国潮情怀,不就是涨价的借口嘛。”曾经满大街排队几小时、刷爆朋友圈的国潮点心店,如今为何突然消失?是资本精心设计的割韭菜套路,还是年轻人看穿了新消费的把戏?

国潮点心,也叫新中式点心,用“昙花一现”形容再合适不过。从资料来看,它在2018年前后开始冒头。那时候,大家对烘焙点心的印象,要么是85度C、巴黎贝甜这类西式面包蛋糕,要么是稻香村这样的传统中式点心。对年轻消费者来说,这些从小吃到大的东西,多少有点老派,吃多了难免腻味。

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鲍师傅推出创意点心“肉松小贝”,不少人一吃就被圈粉,直呼“点心还能这么好吃” 。同一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播出,节目里提到的祥禾饽饽铺在网上销量暴涨。

原本不起眼的点心突然成了消费市场的焦点,创业者和资本敏锐嗅到商机,给这类产品贴上“新中式糕点”、“国潮点心”的标签,开始跑步入场。

要说这股风潮真正爆发的地方,还得是“网红之城”长沙。长沙人简直是美食界的“造星大师”,长沙臭豆腐、口味虾、热卤、茶颜悦色……太多火遍全国的美食都从这里诞生。

2020年起,墨茉点心局和虎头局在长沙走红,积累了人气和现金流。到了2021年,这股国潮点心热借着资本的力量向全国扩散。墨茉点心局、虎头局、泸溪河、詹记桃酥等十几个品牌扎堆出现,门店开在热门商圈黄金位置,装修走怀旧国风路线,开店前几个月天天大排长龙,年轻人争相来打卡拍照。

最夸张的时候,虎头局和墨茉点心局在北京的门店,排队时长能达到7个小时——这几乎相当于普通人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间,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但快速扩张也暴露了致命问题。逛过这些店的人都知道,它们卖的东西相似度极高,产品同质化严重。麻薯、泡芙、肉松小贝、桃酥是“标配”,制作工艺简单,品牌之间毫无壁垒,互相抄袭成风。一家推出新品爆火,另一家一周内就能复刻,一个月内推广到全国加盟店。

比如虎头局用老虎元素,墨茉点心局就用狮子;虎头局卖黄油提子麻薯,墨茉就推鲜肉提子麻薯。抖音上黄油年糕火了,不到一个月,所有点心店都跟风上架。看似各有特色,实则千篇一律,消费者很快就审美、味觉双重疲劳。

更让人诟病的是排队套路。不少门店开业初期雇人当“氛围组”,一天100块钱,限量购买后转手卖给黄牛,再找本地网红在抖音、小红书疯狂种草。消费者看到人山人海排队的场面,觉得“这么多人买,肯定好吃”,要么跟着排一两个小时队,要么加价从黄牛手里买。虽然品牌方都否认饥饿营销,但拉长排队时间、制造火爆假象的操作,明摆着是为了忽悠消费者进店。

问题是,这些点心店大多采用手工现烤模式,后厨根本跟不上快速扩张的节奏。排队人越多,店员越手忙脚乱,麻薯烤焦、泡芙塌陷、小贝酱料不足成了常态。消费者排了很久买到手,一尝大失所望,感觉被骗,自然不会再来。饥饿营销换来短期流量,却没换来长久口碑。

2022年,国潮点心彻底凉了。一方面,疫情反复让线下消费遇冷,大家担心去商场人挤人有感染风险,不愿再凑热闹。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开始撤退。资本家本想复制蜜雪冰城、喜茶、瑞幸的扩张模式,靠跑马圈地占领市场。他们算好了“增长公式”:人均消费15 - 35元,20%毛利,每天2000单,全国5000家门店,就能打造下一个行业神话。

但现实很残酷,点心赛道折腾几年,一家上市公司都没跑出来,多数品牌不赚钱甚至亏损。资本投钱是要回报的,看不到收益自然不愿继续接盘,没了资金支持,门店没了宣传,消费者不再排队,倒闭潮随之而来。

虎头局率先爆雷,拖欠工资、关店、创始人被讨债的消息不断;墨茉点心局紧急从全国收缩,退回湖南老家;小品牌直接消失不见。泸溪河虽然还在营业,去年底开放加盟,但也没了往日排队盛况。从兴盛到凋零,网红国潮点心只用了一年多。

消费者心态也变了,从猎奇打卡回归理性消费。所谓“国潮情怀”成了涨价理由,成本20块的点心卖50块,大家觉得不值。疫情后,奶茶店、咖啡店、密室逃脱等新业态兴起,吃国潮点心不再是新鲜事,成了普通选择。

大众对“国潮”失去信任和新鲜感,门店只能接连关闭。而幸存的品牌,想要修复和消费者的关系,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来源@动动枪



0 阅读:14
桐桐看趣事

桐桐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